五月里的某天,我们将被动地落入一个婚礼仪式的窠臼。对于已经结婚登记近两年的我这个old“新娘”而言,这个仪式,仍然最多不过是个形式。事实上,平心而论,我从来就不想举办这样一个仪式。
婚礼不是给自己办的,而是给别人看的。我向来这么以为。
有的姑娘会因为没有一个盛大的婚礼而遗憾后半生,仿佛遭受了怎样的损失。我想这是爱的程度的一种反映,或是爱的心理健康指数的一个表现,或是受了太多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制约。虚假的繁荣,泡沫般的浮华,均如过眼云烟。当初如何轰动的婚礼过后,也避免不了任何与此背道而驰的结果。真的爱情,不在乎一个形式的壮大与否,而在于是不是真的有忠贞不渝、相伴一生的信念。
这次要办的,本来也是可以不举行的,就因为常年来父母也按约定俗成的“礼节”投入了巨额的“份子钱”。这种“礼节”,堪称陋俗,不应该发扬光大。我尤其厌恶那种长年不与理睬,一来电话,就是通知参加婚礼的人,我认为那是种赤裸的抢劫行径。
所以,这次仪式,我将不邀请我任何相识的朋友或是同学,我害怕自己也掉进所谓“礼节”的泥淖:我不想接受来自朋友的任何的直白的钱,也不会以此作为礼物送给她/他们。货币,不应该被当作礼物对待。它代表的意义对我来说只是用来置换物品的符号,而不可以成为代表自己心意的礼物。仅管有时它看上去很“实在”,但这种实在总让我闻见一股恶俗的铜臭。确有这样一种说法:“钱是最脏的东西。”不管是从比喻意义上说,还是从现实意义上看。因此,我不愿接受如此礼物;同样,我宁愿为朋友准备一份我力所能及的又能表达我心意的礼物,而不会用去相当我一月收入的几分之一去随声附和。真不知用钱当作结婚礼物的作法是从中国哪个时代、那个地域开始的,有待博主的进一步探究。
早早的,我就跟几个比较常联系的朋友打好招呼了,我结婚(举办婚礼仪式)的时候你们谁我也不请,钱是不可能收的,礼物么,也是可选项。我这样做可能太主观了,仅从我一个人的角度出发,认为这样就能为她们省下好多麻烦,不用省吃俭用地攒钱,不用疲于奔波,不用为出席婚礼穿什么样儿的衣服而发愁……当然,我也有所失的部分,就是无法与朋友分享自己穿着婚纱与爱人举行最重要的仪式的那一刻。但我的情况的前提是,这个仪式我是不看重的,基本完全是为了父母举办的。
我不想拿八0后说事儿,但我想,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还有必要如此注重一个形式的重大与否么?爱都爱了,还要在乎婚礼场面的大小、消费的高低、出席人数的多少吗?最浪漫的,是两个人相爱并结合;从来不是婚礼,它最多不过是最浪费的罢了。
更多的时候,我一想到自己的这个决定,就会暗自生笑:这样省事地处理一桩“大事”,朋友们应该感觉比我要轻松吧。恩,生活中可能需要一些盛事,但向来不爱热闹的我们,连凑热闹者的身份都惰于具备,更别说是组织者了。
从前,父母经常为同事、朋友要举办婚礼而蹙眉,经年累月下来,是一笔不小的花销。而我们的生活里,将不会有类似的烦恼,这就是我想改变的我们的生活。时代留下的积习,与我们无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