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日寒食节 lost festival

(2009-04-03 09:14:28)
标签:

寒食节

传统节日

介子推

历史

春秋

文化

分类: 英语

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但清明节的前一天,也是一个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寒食节”。今日寒食节 <wbr>lost <wbr>festival

 

        在读历史书、看到春秋时期这部分内容之前,我竟然从来没听说过这个节日。它的由来,完全是出于对一个人的纪念:介子推。晋文公重耳的随臣。在重耳逃亡在外十九年的时间里,介子推始终对他忠心耿耿。但当重耳即位称帝后,将跟随他逃亡的人全都加官进爵,惟独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觉得晋文公忘却旧情(当年他曾剜下自己的大腿上的肉为重耳充饥),又耻于表功求赏,就与老母一同来到定阳县(山西省内)境内的绵山隐居。

 

        当晋文公得知此事,非常后悔,于是亲自率领众大臣来到绵山寻找介子推。可无论人们如何呼唤,就是不见他们母子出山。这时,有人给晋文公出主意,让他三面放火烧山,这样就能将介子推母子从没火的那一面逼出来。可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不见他们的踪影。灭火后人们才发现,介子推宁死不肯出山,与母亲已经双双葬身火海。

 

        晋文公火烧绵山这一天正值清明节。为了缅怀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全国上下不得举火做饭,一律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禁烟节)”。寒食节原为一个月,后置“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又不令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

 

        以上就是这个节日的由来,近来粗读宋词时,发现有很多词中都出现了“寒食”二字,说明这个节日在宋代依然盛行。可如今,刘郎不禁要感叹,“清明犹在,寒食衰。”后来又从网上搜索了一些寒食节习俗的相关信息,引用如下:

 

        1、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2、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3、寒食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江苏镇江有寒食节食具京扛侪"京扛侪".《国民生活历》说:“京口(镇江)以其为寒具。脐为六角形,谓京扛侪。”

 

  4、寒食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5、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6、寒食秋千: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7、寒食蹴球:盛行于唐,宋《文献通考》载:“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史载:唐德宗、宪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龟》载:“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节帝御麒殿之东亭,观武臣及勋戚子弟会球,兼赐宰臣宴馔。”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图》。

 

  8、寒食咏诗: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据查,仅《全唐诗》就有唐玄宗、张说、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诗词三百余首,宋金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成为我国诗歌艺术中一枝奇葩。此外,寒食节时期还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