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看历史书,清朝那些大事小情。从1663到1912的正史,以及书上彩框附带的野史。由于是一本明示的“青少年读物”,因此只有间断的以事件、人物为线索的内容,并无连贯的史实。但这样最能满足我这类初级读者,而仅由此几页,我也以点概全出了如下心得:
1.原来历史是门很有意思的学问。
2.原来那些教授的红极一时是因为大众对本国历史的孤陋寡闻。
3.原来历史真的在无休止地重复只是发生年分有所不同。
4.原来初中高中课本上学那些历史知识都是有限。
5.原来《宰相刘罗锅》里那句歌词才是致理:“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最后我想,历史和事实,永远划不上等号:我们连我们所处的时代里正在发生的事情都还一无所知或置若罔闻,更别说是很久很久……以前的“陈芝麻烂谷子”了。历史,就是谜团。正因为永远破解不了,才成为一直引人深究的学问。话又说回来,我可没想深究什么,全把它们当故事玩的。
说起怎么看上历史——作为文科生的我当时最厌恶的一门课——书了,还是有引子的。本来是在看关于鲁迅生平的一本书,可书中涉及到了大量的清末民初的时代背景,我就越看越蒙,总是无法深入透彻地了解书中作者的意图。况且一个人物的所作所为所想所变终究是和时代、社会分不开的,因此我想到要好好补补历史课了。
读清史期间,我居然是感慨万千、跌宕起伏的。特别是从林则徐虎门销烟那章起,我的爱国泪几乎都要迸发出来了。我真恨呀,当时那些官史怎么就那么无能又无德……唉,不说了,说起来也是气。一个外族统治下的大清朝,在乾隆时期把中国领土扩张到史无前例地广大,而后又在光绪时期把中国签得遍体鳞伤。权力内部的争斗,从来就没从历史上消停过。当然,这种情况不只出现在中国。只是内忧外患俱危时,那些人仍分不清主次矛盾,可悲呀。第一次鸦片战争缘何爆发?圆明园为什么被焚?八国为何联军?这都是有原因的,不要以为那只是所谓列强的单方面行动。
现在,清代的略史看完了,又继续读上鲁迅了,阅读起来就略感顺畅了些。总是喜欢鲁迅的作品,不管他当时是站在谁的立场,他后来是成为谁的战戟,他若活在当代会依旧如何呐喊。强加的这些都太复杂,文字却是最简单、最直接、最内心的表达。单纯地喜欢就足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