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多么以自我为中心的题目。记得有个80后女人说,80后的人都太自我主义。我也发现了。我也是其中一个。我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呵,所谓的简历指导说:“自我介绍时尽量避免用“我”这个字眼,以免显得太过自我而缺乏团队精神。”我就从来没听信过这样的教训,没有“我”,那用什么做主语。没有主语,那还像话吗?
我的自我又不是“自以我为中心”、别人都得围着我转的自我。相反,我只想要我自己的生活,有更多只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这对一个女人来说是不太寻常的,因为我所认识的女朋友,多少都有些依赖感;甚至有些男的朋友,也这样。
我的这种孤立的性格可能很早就形成了,或是与生俱来的吧。妈妈说,我刚出生不久,我外公就病了,家人大多照顾他,我经常是一个人老老实实地坐在或躺在床上,但极少哭闹,不像别的孩子。自小也从不会任性、撒娇、撒泼儿,总是听话乖巧的样子,从不让大人操心。我记忆里的小时候,真是个内向的小孩,不爱说话不爱笑。就连我小时的照片我发现,都没几张是露出微笑的。那时的心似乎比现在还忧郁,或是那时我没找到让我快乐的元素吧。
直到高中,经历过几次学校的活动、完成了第一次的恋爱,我的性格才健全了一些,开朗活泼了许多。后来上了大学也是如此,室友、同学也都认为我是个快乐的人。就连我自己,也以为我的性格真的改变了。
但与此同时,我又发现我是个很不怕寂寞的人。不知从什么时起,或是一上大学就开始了,我从不惮一个人做任何事情。我经常一个人上自习,在一个教室里坐一整天都不觉得无聊;我喜欢一个人去食堂吃饭,因为可以边吃边观察周围的人或事边思考一些问题;我也常一个人去逛街,大多有需要时才去,不会花太多时间在无目的的徘徊观望上。我的这种独立险些让我失去了朋友,但我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人。我总以为我一个人做什么事,才能更充分地享受其中,我还是不爱说话,没有朋友在时,我不想说话时,我就可以不说话。可跟朋友在一起时,我自动地就爱说很多的话。
我的精神世界,和我现在的物质世界一样,可以自给自足的。于是我尝不到孤独的滋味。所以我也不太需要有人陪伴,最多不过三两个好友,那是恰到好处的。我这才发现,原来我从小的性格从来就没有改变过,那是内在的真实的性格;现在的快乐甚至健谈的是外在的性格。二者相反相成地成了一个我。
我的性格是很不好的,特别是对于刚认识我的人来说。外表看来快乐的我,其实长着一颗热爱孤独的心脏。我不会害怕一个人走南闯北,胆量也是有的;我甚至不会害怕一个人度过一生。可同时,我又不确定,是不是我真的不在乎,还是像朋友说的,让我在乎的人没有切实地出现在身边……
昨天的博文,给我带来了几声痛骂,感觉很复杂。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这待遇的,毕竟这都是真实的话,我就是个不太爱说真话的人。刚才还在公车上为子君得到的涓生的真话而泪流不止,眼见泪水打在围巾上,滴落在通往白广路北口的过街天桥上。我也在为自己的“不会爱”感伤,可爱的你不知道,我曾经多么向往那叫作“爱情”的东西!是的,曾经。可经过看过听过一些事后,我就不相信了。其实,真正的爱情是存在的,我不是否认爱情本身。只是悲观地认为,我不会遇见这样的爱情的。即使有,也仅存于心底的阵阵涟漪,不会真实罢了。况且,我也不是非爱不可的。对,像我这种不相信爱情的人,也不配拥有爱情。有一种女人是为爱而生的,如三毛;有一种女人不是没有爱情就活不下去的,如我。真希望,我只是少数,或许就是的。应该就是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