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建筑与人和谐共生是我们共同的愿景
五月的这场震灾让我们见识了大自然的狰狞面目,死神夺走那么多鲜活的生命,那些正在上课的孩子们,那些和我们一样为了生存而奔波的人们,痛定思痛,它能震醒多少人的观念与美梦,相比之下,又有多少人会承认落后的代价呢?
震灾,正在逐渐离我们远去,就像一潭被荡起的湖水,一切又慢慢恢复了平静,而近来又先后收到约稿,让我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为灾区重建以及为受灾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提出建议,昨天见到《灾后重建规划指导方案》已经出炉的消息,里面已经很具体了,在抗灾救灾方面确实没有太多经验,在规划设计方面有过一些积累,03年时曾经做过北京两个新建镇的规划设计,对于防灾部分也有些心得,在此与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探讨。
科学选址是重中之重
今年以来天灾特别频繁,雪灾、震灾、水灾,目前已造成几千万人相继受灾的局面,对于建设行业而言这些都是重大的考验,城镇建设是防灾的源头,任重道远。城镇一般都是一个地方的经济中心,对于地方而言,建设一个城镇往往耗资巨大,时间较长,而一场灾难可能在瞬间将几十年的人们的辛苦努力吞噬掉,很多时候生命与财产的损失难以估量,因此尽可能的采取科学的办法规避风险是规划建设中的首要问题。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度,其中以水灾最为突出,古代交通、农业、饮水系统不够发达,因此城镇大都沿江沿湖而建,而这些地区往往地势较低,雨水一多就极易引起水患,因此人与自然的抗争千百年来从未间断过,几千年来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教训,不过在漫长的岁月中反复检验,我们的防灾措施还是相当被动的;突发的大地震更是难以应对,但我们可以选择主动防御还是被动防御,有些国家经常发生地震,它们的很多积极防御措施值得我们借鉴,总的来看,只有搞好规划建设源头的预防工作,减少体制与观念的束缚,发挥人们的聪明才智,才可能将灾难损失降到最低。
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处于高度发展期,未来十几年内仍会有很多新城镇建成,这些新城镇的选址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很多时候建设地点选错了,再漂亮的城镇也可能是昙花一现,近来的这些灾难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安全是第一位的,选址时除了综合政治、经济、人文等因素外,自然环境的安全风险要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尊重自然规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仅要有科学理论,更要有科学的决策程序,将人为的风险降到最低;对于已经建成的城镇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宜适度提高设防标准,对于灾难频繁的地区,应做好相应的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
近些年来从美国传过来的景观生态规划学说将生态安全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于生态选址与防灾有了更多的关注,其中包含了很多技术方法,如自然优先,整体设计、多学科综合等理念,很多方面与我国自古以来天人合一的思想相一致,这对于引导我们科学选址、科学规划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