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马鞭草科Verbenaceae

标签:
知识/探索旅游 |
分类: 非洲常见植物 |
158. 红花龙吐珠(马鞭草科Verbenaceae)
学名:Clerodendrum
speciosum
别名红萼珍珠宝莲、红萼龙吐珠、麒麟吐珠、臭牡丹藤。多年生常绿藤本;株高2-5m,茎四棱;叶对生,长圆形,长6-10cm。聚伞形花序,腋生;春夏开花,花甚美丽,萼粉红色较大、花冠上部深红色,花开时红色的花冠从白色的萼片中伸出,宛如龙吐珠,故名。
原产西非。
其花形奇特,开花繁茂,宜盆栽观赏,也可作花架;台阁上的垂吊盆花布置;全株可入药。
159. 龙吐珠(马鞭草科Verbenaceae)
学名:Clerodendrum thomsoniae
Balf.
木质藤本,高2-5m;枝内中髓疏松,干后中空。叶卵状矩圆形或卵形,长6-10cm,宽1.5-4cm,全缘,顶端渐尖,基部圆形,叶脉在基部3出,近叶缘处弯拱而相互联结;叶柄长1-2cm。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2歧分枝;花萼长1.3-2cm,5裂,裂片白色,卵形;花冠顶端5裂,裂片深红色,长约0.6cm;花冠筒柔弱,长约2cm,淡绿色;雄蕊与花柱伸出花冠外;子房无毛和腺点。
原产热带西非,从喀麦隆西部到塞内加尔。
叶入药,治慢性中耳炎,且具有观赏价值。
学名:Duranta repens
L.
别名番仔刺、篱笆树、洋刺、花墙刺、桐青、白解常绿灌木。枝长,下垂或平卧,二叶对生,卵状椭圆形或倒卵形,先端短尖或浑圆,基部楔形,边缘在中部以上有锯齿。总状花序腋生,排成一个顶生的圆锥花序,通常着生在中轴一侧,花冠蓝紫色或白色。核果肉质,卵形,成串包在萼片内,黄色,有光泽。
原产于中南美洲热带,从西印度群岛、墨西哥至巴西,世界各热带地区多有引种。
为重要观光植物。果入药,治疟疾,叶捣烂可敷治痛肿,又是一种很好的绿篱植物。
161. 马樱丹(马鞭草科Verbenaceae)
学名:Lantana camara
L.
别称五色梅,直立或半藤状灌木,高1-2m,有臭味;茎四方形,有糙毛,无刺或有下弯的钩刺。叶对生,有柄,卵形至卵状矩圆形,长3-9cm,宽1.5-5cm,边缘有锯齿,两面都有糙毛。头状花序腋生,总花梗长于叶柄1-3倍;苞片披针形,有短柔毛;花萼筒状,顶端有极短的齿;花冠黄色、橙黄色、粉红色以至深红色。果实圆球形,成熟时紫黑色。
原产美洲热带地区,世界热带地区均有种植,主要种植于南美洲、西印度。
除了常栽培于庭园中供观赏外,根可治久热不退、风湿骨痛、腮腺炎、肺结核,茎叶煎水洗治疥癞、皮炎。
162. 柠檬马鞭草(马鞭草科Verbenaceae)
学名:Lippia javanica (Burm.f.)
Spreng
是一种木本灌木,植株能达到1-2m的高度,多分枝的植物,生长在田野和森林的交界处。叶片薄,椭圆形具明显的叶脉,被短柔毛,压碎或折断时,会释放出强烈的柠檬气味。木质茎大量分枝,截面四方形。花小奶油色,在茎的顶端成簇开放,果实小。
原产于非洲南部和东部。广泛分布于非洲地区,包括博茨瓦纳、斯威士兰、莫桑比克、马拉维、赞比亚、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等国家。
可治疗感冒,缓解呼吸道和支气管疾病也可治疗伤口和皮肤疾病。还可以预防和治疗疟疾,腹泻和痢疾。由于其具有芳香性也被用作驱蚊剂。
163. 过江藤(马鞭草科Verbenaceae)
学名:Phyla nodiflora (L.) Greene
匍匐草本,多分枝,节上易生根。叶对生,近无柄,倒披针形至倒卵状披针形,长1 -3cm,宽0.5-1.5cm,上部边缘疏生锯齿,两面有毛。穗状花序腋生,圆柱形或卵形;苞片倒卵形;花萼通常2裂;花冠长约3mm,紫红色或白色;雄蕊4,着生花冠筒的中部。果实成熟后分裂为2个小坚果。
原产南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分布。
全草药用,治痢疾、咽喉肿痛,外敷治疔毒,民间用全草和肉炖食治黄肿病。
164. 乌干达桢桐(马鞭草科Verbenaceae)
学名:Rotheca myricoides
小型常绿灌木;叶对生,倒卵形,叶的上半部有疏齿。花冠蓝白色,唇瓣蓝紫色,花瓣完全平展。杯形花萼5裂,裂片圆形,绿带紫色。有4条细长向前直出弯曲的花丝,为紫或白色。花形别致,盛开时似蝴蝶翩翩起舞。
原产于热带非洲,其他地方广泛种植。
极富观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