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孙中V
孙中V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3085积分
  • 博客访问:6,793
  • 关注人气:18,395
  • 获赠金笔:88
  • 赠出金笔:204
  • 荣誉徽章:元老博主图片博主私密博文现有金笔118支
正文 字体大小:

唐太宗为政之喻

(2011-03-08 09:48:18)
标签:

唐太宗为政之喻

学习

民本

正己

用人

纳谏

倡廉

公正

治国

杂谈

分类: 它山之石

唐太宗为政之喻

 

http://s1/middle/49683df7t9deef016ab00&690
(周阳 作)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政绩卓著的开明皇帝,他谦虚谨慎,亲臣爱民,广揽贤才,从善如流,缔造了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贞观之治”太平盛世。他在安邦定国的谋略中,善于以物明理,借喻言志,以大量生动形象、寓意深刻的比喻,构成了独特的领导艺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习之喻。唐太宗深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之道理,认为宏大风气引导习俗,没有什么超过文化,宣示政教训诲人民,没有什么好过学校;具有吴竹的材质,不借助尾羽也不成好箭;天资聪慧的人,没有学习的积累也不能成为人才。他曾对中书令岑文本说:“人虽然具有上天赋予的品性资质,还必须广泛加以学习才能取得成就,也就好比蜃体内虽然含有水,一定要等到有月光时才喷射出水来;木材虽然本身具备燃烧的因素,一定要等到燧的钻动才能发出火来;人虽然本身具有灵性,一定要等到学有所成后才能发现出美好的品质。所以,苏秦用锥刺大腿来发奋学习,董仲舒放下帷幕来专心攻读。”因此,他非常重视教育,执政后不久就设立了“弘文馆”,并号召全国建明堂、立辟雍,博览百家,精研六艺。

  民本之喻。“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治天下者以人为本”,这是唐太宗发自内心的感悟。贞观初年,他曾发出这样的疾呼:“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意为喜奢侈、重赋税好比馋嘴的人吃自己的肉,肉吃光了必死无疑。他治国的一条重要原则是顺民,他认为推行仁政好比“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树林茂密,鸟就会前来栖息;水面宽阔,鱼就会来回游动;仁义积聚,百姓自然就会归顺。他以乘船的道理教导太子李治:“船好比人君,水好比百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你将为人主,对此怎能不感到畏惧呢?”他还借鉴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的经验,十分注重伸张正义,维护人民利益,不使小人得幸而君子遭殃。凡是让害草随便生长的地方,庄稼一定受到伤害;施恩惠于不法之徒,就是等于伤害好人。《贞观政要》曾有这样记载:贞观二年,发生蝗灾,危及庄稼,唐太宗以吞食蝗虫的举动希望把灾难转移到自己身上,以维护老百姓利益,充分表现出了怜民爱民、民重君轻的思想。

  正己之喻。唐太宗非常重视正上梁、作表率,以使天下仿效。他执政后不久就指出:“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也。”他强调要使人们“不言而化”、“莫若先正其身”、君子对下行使教化,好像风吹草伏,上面的人没有节俭习惯,下面的人就会贪图放荡;君王不约束自己,要禁止百姓犯错误,就好像厌恶火焰燃烧,却加柴希望灭火;恨池水混浊,却搅起浪花盼望水清,这是不可能办到的。他常用三面镜子对照自己,这就是“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他通过“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这句古谚,引用尧、舜以仁治理天下而民风淳厚,桀纣以暴虐统治天下而民风浇薄的事实,说明下面所行的,都是上面所喜欢的。他还把自己所喜欢的尧、舜治国之道和周公、孔子礼乐之教比作鸟有翅膀才能飞翔,鱼在水中才能生长,如失去必然一死。这正是标志正、影子直,盘圆水圆、盂方水方之道理所在。

  用人之喻。唐太宗用人智慧的突出特点就是广揽贤才,人尽其用,“引天下英雄尽入彀中”。他清醒地认识到,船只航行在大海,必须要靠船桨的功效;大雁翱翔在云霄,必须凭藉翅膀的作用;帝王统治国家,一定要借助匡正辅佐之臣的辅助。早在协助其父唐高祖建立唐朝的争战中,他以“杀主留马”为喻,从起义军中挖掘人才培养自己党羽,并招降纳叛了一批国家栋梁。像魏征、尉迟敬德、罗士信、秦叔宝、程咬金、戴胄等文臣武将,都好比千里马一样,他们的主人李密、王世充、刘武周等被杀后,这些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一被李世民委以重任。同时,他在用人上还非常注意对官吏的观察、挑选和使用,根据各自的才能,授予适当的官职,如果选官不得其人,好比是在地上画饼,虽是饼的样子,但不能充饥。因此,要做到“用人如器,各取所长”,这就好比巧匠使用木材,直的作车辕,弯的作轮子,长的作栋梁,短的作斗拱,不论曲直长短,各尽其用。贤明君王用人也根据同样道理,聪明的人用他的智慧,愚笨的人用他的力气,勇猛的人用他的威武,怯懦的人用他的谨慎,无论智愚勇怯,各种人才并用。所以好的工匠没有弃之不用的木材,贤明的君王没有弃之不用的人才。他还告诫太子:“亟牛之鼎,不可处以煮鸡;捕鼠之狸,不可使以搏兽。一钧之器装不下江河水流,百担之车不可满于斗霄之粟。何则?大非小之量,轻非重之宜。”这正是取人不求备,贵在用其长。

  纳谏之喻。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被称为一代开明君王,这是与他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分不开的。他善于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细心观察和切身体验,以物作喻,留下了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一为耳目。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说:“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蔽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诌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他还提醒太子,“决不可耳目闭塞自己毫无知觉,以为德超三皇,材过五帝,至于身亡国灭。岂不悲哉!此拒谏之恶也。”二为良工。魏征于贞观七年接替王■担任侍中,并加封郑国公。不久因病请解除自己职务。唐太宗劝道:“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魏征于是不再要求辞官。次年,他再次肯定魏征之功劳:“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若遇良工,即为万代之宝。朕虽无美质,为公所切磋,劳公约朕以仁义,弘腾以道德,使朕功业至此,公亦足为良工尔。”三为药石。唐太宗曾把治国比作养病,“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有触犯,必至殒命。治国亦然,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贞观十七年,太子右庶子高季上疏,陈述治国得失,唐太宗特地赐给他一剂钟乳药,对他说:“卿进药石之言,故以药石相报。”他还在《帝范》一文中写道:“逆耳之辞难受,顺心之说易从。彼难受者,药石之苦喉也;此易从者,鸩毒之甘口也。明王纳谏,病犹苦而能消;暗主从谀,命因甘而致殒。可不诫哉!可不诫哉!”四为墨绳。唐太宗非常注重对太子的培养,特别是太子李乾因腐化堕落被废为庶人后,更使他加强对新立太子李治的教诲。只要每遇一物,他总要以事喻理,加以诱导。有一次外游,在一棵弯曲的大树下休息,唐太宗问李治:“你知道这棵弯树有什么道理可讲吗?”李治如实回答:“不知道。”唐太宗告诉他:“这棵树虽然弯曲得很厉害,如果木匠用墨绳打上直线,就可以加工成直材。作为人君,有时也会错庸犯错误,只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规劝,就会成为贤明的圣君。”这就是常说的“木从绳则正,人从谏则圣”。五为镜子。早在唐朝初年,唐太宗就曾对王公大臣们讲:“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他还把君主过错喻为眼前睫毛自己无法看见,“何则?饰其容者,皆解窥于明镜;修其德者,不知访于哲人,讵自庸愚,何迷之甚。”难怪,当一生给他劝谏二百多件的魏征病逝后,他“新临恸哭”,新手撰写碑文。每当想到魏征,他就动情地对大臣们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为此,他再次劝告大臣们:“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倡廉之喻。唐太宗不仅对己以身作则、“俭于养性”,驭臣更是严管厚爱、循循善诱,他说:“我终日努力,不敢怠慢,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少见的开明皇帝,他在缔造“贞观之治”的宏伟大业中,善于以史为鉴,以喻明理,在反腐倡廉上的一些思想很能给人以教益。据《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人拥有明珠,没人不觉得贵重,如果用来打鸟雀,岂不是太可惜了吗?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还要贵重,见到金银财帛就不畏法网,马上接受,这就是不爱惜生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用来打鸟雀,何况更加贵重的性命,竟然就拿去换财物呢?”于是,他谆谆告诫大臣们不要贪心不足。他说:“古人说‘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如今人臣身居高位,享食厚禄,应该遵循公正清廉的原则,就会没有灾害,而长久地享有富贵。古人说,‘祸福无门,唯人所召’,身陷祸害中的人,都是因为贪图财利,与那些鱼和鸟又有什么不同呢?你们应以它们作为借鉴。”同时,他认为贪财的人并不明白如何爱财,比如朝廷内外五品以上的官员,俸禄优厚,一年的收入,数目本来就多。如果收受他们的财物贿赂,一旦被揭露出来,俸禄官阶就会被剥夺,这是窥小的收入而失去大的利益。他还以鲁国相国公孙仪嗜鱼不受鱼为例,阐明不受鱼是为了守官位,保俸禄,以便长期能有鱼吃。唐太宗还引用古人“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之名言,要大臣们引以为戒。他在分析贪财的危害及后果时说道:“如果徇私舞弊,贪污财物,不只是败坏国法,损害百姓,纵然事情没有被揭露出来,心中难道不会常常恐惧吗?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致死的,使子孙后代时时怀有羞愧可耻之心呢!你们应该好好地思考这些话。”

  公正之喻。唐太宗十分倡导公平待人、公正执法,先后下令制定了《贞观律》和《唐律疏议》。在贞观十六年,他对大理卿孙伏伽说:“制作铠甲的人希望铠甲坚固,是怕人会受伤,制作箭的人希望箭锋利,是怕人不会受伤。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各人职责不同,希望能称职罢了。我常常询问法官判除刑罚的轻重,他们每每声称法网比以前的朝代宽大。但我仍然担心主持判案的官员,以杀人取利,伤害他人来使自己飞黄腾达,来求沽名钓誉,我如今所忧虑的,正在这里啊!应该严加禁止,务必要使判刑宽大公平。”有鉴于此,即便是原秦王府的功臣高甑生因罪流放,面对有人上书讲情,唐太宗也坚决不予赦免,严肃地说:“他过去在秦王府确实有功,不应该忘记。但是治理国家,遵守法度,行事必须一致,今天如果赦免了他,就会打开侥幸免于刑罚的门径。”贞观年间的“不可以私而失信”、“天下无冤狱”的司法状况,可由此窥见一斑。

  治国之喻。唐太宗常以“草创与守成孰难”为题同大臣们商讨,并深有感触地说:“草创之难已成往事,而守成之难,我当与诸位一起慎重对待。”贞观初年,他曾对重臣萧何说:“我从小就爱好弓箭,自以为能周知其中奥妙。近年来得到十几张好弓,拿给弓匠看,匠人说‘用材并不好’,我问其中原故,匠人答道,‘木材中心不正,就会使纹理歪斜,弓虽然强劲有力,但射出的箭却不正,所以这些不是好弓’。我才领悟到其中的道理。我用弓箭平定四方,所用弓箭可谓多矣,却还不明白弓的奥妙之处,何况我占有天下的时间还不长,明白的治国道理当然不如我对弓箭的了解,对弓箭的认识尚且失之正确,更何况治国的道理呢。”在安邦定国的实践中,他还把治国比作栽树、建房、养病等,说明树根不动摇、树叶才会茂盛,房屋“营构既成、勿数改易”,养病需要调理、防止触动病根而犯病致死,强调治国之道在于清正、顺民、谨慎。

  综上诸多为政之喻,可谓是唐太宗励精图治的一个生动缩影,它既是“贞观之治”思想谋略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后来为政者引以仿效的重要领导艺术,至今仍具有可资借鉴的现实意义。(南阳日报.惠民)

阅读(445) 收藏(1)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