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卅年风雨忆联大
李云胜 文/摄
你知道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自费走读大学吗?你知道合肥联合大学名字的来历吗?你知道第一任校长,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杨承宗教授吗?让我们一同走进我省唯一一所市属高校,聆听她走过的32年风雨历程的故事。
会议间隙的偶尔动议
在合肥黄山路373号的一座普通的教学楼里,一见到精明干练的合肥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白义香先生,我就判断说,白部长是回族吧!他点点头说是的。这当然不是我的未卜先知,而是回族中的易卜拉欣后裔多数以白为姓。合肥历史上回民中有白、米、陶、沙4大姓,其中白姓位居首位。
见面的寒暄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采访变得异常容易。听说我对合肥学院的前身合肥联合大学有兴趣,白义香先生赶紧打开电脑,给我详尽地介绍起来。他说合肥联大的成立,绝对绕不过一个人,那就是首任校长杨承宗教授。
早在文革刚刚结束的时候,杨承宗教授被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在一次安徽省高教局召开的会议上,科大参加会议的几位同事在会议间隙休息聊天时,几句谈心话语飘进了杨承宗的耳朵。那时刚刚恢复高考没几年,国家招收大学生数量非常有限,人们形容考大学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有人问:“你的孩子今年考上大学了吗?”那位叹着气回答说:“咳!别提了,只差0.2分,倒霉透了!”说者伤心,听者揪心。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杨承宗教授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说实话,对于能够公平公正地靠成绩选拔优秀学生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从动乱年代走过来的人们打心眼里拥护。但是再好的选拔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高考也是这样,0.2分真的就是优与劣的分水岭吗?何况好马也有失蹄时,而那很可能就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
那时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进计算机辅佐改卷,一道题目,不同的教师可能会出现一些小小的误差;至于考生因在不同省、市导致录取分数不一样,从而出现高分落榜、低分录取现象更是比比皆是。当时有一组数字,全国共有1600万高中毕业生上不上大学。
他在思索,能不能给那些分数接近高考录取线的学生提供一个深造的机会呢?
恰巧1980年6月13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视察安徽,他在中国科技大学全体师生职工大会上发表了讲话:“我们需要千方百计地实验和探讨改革的途径,创造多种多样的办学形式和办法,广开学路。”杨承宗教授听罢更加坚定了信心。
综合利用合肥地区高等学校的师资、设备优势,创办一所自费走读大学,一种全国首创的办学模式在杨承宗教授的脑海里逐渐明晰起来。
灵感来自于西南联大
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杨承宗教授。
这位著名的放射化学家,早年在法国巴黎大学师承居里夫人的长女伊莱娜·约里奥·居里夫人。1951年秋回国后,先后担任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放射化学研究室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研究室两个研究室主任。1958年起调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任系主任。1961年至1969年兼任国家第二机械部铀研究所副所长。1979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杨承宗教授首先在《光明日报》阐述了自己关于招收自费大学生的主张,读者纷纷来信表示支持,教育界人士反响尤其热烈。很快,安徽省政府就批准成立这所大学,而且还请杨承宗教授出任首任校长。
性质确定了,即“联办公助,自费走读,不包分配,择优录用”。可学校的名称还没有着落。熟悉和不熟悉的热心人纷纷出主意,有的说,这是一所依靠自己力量创办的大学,毕业后学生也是自主择业,就叫“安徽自立大学”好了;还有的说,这是咱们合肥自己的大学,按照地理位置,干脆叫“江淮大学”罢了;除此以外还有建议叫“星津大学”的,寓意新创办的大学像一颗新星冉冉升起。
白义香先生调出电脑里的PPT,指着一幅已经泛黄的老照片说,最终确定的校名,得益于这所抗战时期成立的西南联合大学。
1937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第二年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北大、清华、南开原均为著名的高等学府,它们有各自独特的经历,有各自的教学作风。组成联大以后,汇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人才济济。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
而这所新成立的大学也是整合、利用合肥城里的几所高校,主要是中科大、合工大、安大。起名叫合肥联合大学,正好充分体现了联合办学的精神。
1980年8月23日,合肥联合大学正式成立,全部的家当是从科大借来的一间20平米的房间,几张办公桌,包括杨承宗教授在内的6名兼职人员。
与众不同的办学方式
白义香先生聊起合肥联大创办初期的艰辛,先后用了几个与众不同。
首先是行政体制的与众不同。别的高校都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合肥联大却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在全国是首创,可谓独树一帜。时任合肥市委书记郑锐兼任董事长,他在杨承宗教授九十五华诞时回忆说:“第一次接触,我们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省、市两级党委的支持下,一个由省、市有关部门和有关大学负责人参加的‘合肥联合大学董事会’很快建立起来。”
第二个与众不同是师资力量,最初甚至连校园校舍都没有,所有教学都是“联办”,插在中科大、合工大、安大等学校的教学空当中完成;没有固定的师资队伍,所有的教师都是从合肥地区12所高校中择优聘用,并邀请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学者来校讲学。正是这样灵活的办学模式,这所新成立大学的学生才有幸听到国内顶尖教授的教诲,如任之恭、钱致榕、龚升、杨纪珂等,体现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教育思想。
还有一个与众不同是学生不住校,一律“走读”,毕业后也是不包分配,自主择业。这在今天稀松平常的做法,在计划经济年代可是开了先河,改变了当时普通大学包吃、包住、包分配的做法。
我的朋友中有好几位是当年合肥联大的毕业生,他们回忆说,好像是文科每年40元,理科每年50元。当年人们的平均月工资也就100元以内,最主要的意义是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由国家单一投资的体制,提倡大众化教育理念。
在合肥联合大学校史馆,我看到了当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安徽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等多家媒体对此新生事物进行的报道,肯定此办学模式是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一种创新,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白义香先生自豪地说,继合肥联合大学创办之后,北京、上海、南京、西安、广州、杭州等地也相继成立类似的大学,有些直接套用了“联大”的名字,有些名字虽然不同,但办学宗旨、教学形式基本相同,如北京联合大学、南京金陵大学、武汉江汉大学、上海大学等。
“黄埔一期”的点滴记忆
和别的大学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初创时期的合肥联合大学,学生几乎都是本地人。他们和初中、高中时期一样,每天晨起上学,傍晚放学,有的中午也回家吃饭。但接触到的老师不一样了,学到的知识层次更高了。
至今,1980年秋天入学的那届毕业生,聊到在合肥联大学习的日子,幽默地自称为“黄埔一期”。
李道芳,应用统计专业首届毕业生,他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上学的情景。那是在中科大教学主楼一层的一间教室里,不到20平方米的房间做了联大的办公室,几张办公桌,几排书柜,一台打印机,似乎就是全部家当了。
李道芳先生四年的大学时光有三年是在中科大度过的,直到最后一年合肥联大才有了自己的校园。
那段时光是快乐的,首先,享受到了一流的师资队伍教学。当时,国务院在全国第一批授予18位博士学位,有6位是在中科大,其中有3位担任过合肥联大的助教和授课老师。要知道,这些人可都是精英分子,现在全是著名的科学家和教授。
还有就是获得了和中科大学生几乎一样的待遇,比如说学校在给办理了安徽省图书馆借书证的同时,中科大图书馆的大门也向合肥联大的学生敞开。课外之余,和中科大的学子们一起等待早上8点开馆的铃声,和他们一起沐浴在知识的海洋里。
大学的最后一年,合肥联大终于有了自己的校园和教室。这一点又和别的大学生不一样,早在校园建设时期,每天下课以后,许多学生总是要到建设工地上瞅上几眼,甚至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义务劳动,可以说那里的一砖一瓦都有他们的汗水。
倾注了众多人的心血
说到一路走来的合肥联大,合肥联大第一届毕业生、现合肥学院院长蔡敬民先生感慨地说,从领导到教师,无数的人都对此倾注了心血。
曾经担任过合肥联大班主任的中科大老教授黄吉虎,回忆起他到杨承宗教授家讨论筹建合肥联大的事宜,仿佛就是发生在昨天的故事。那时,杨承宗教授居住在中科大东区原合肥师范学院教师宿舍里,炎炎夏天,几个人却为规划中的蓝图激动着。
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筹建工作很快开展起来,最早参与进来的大都是中科大的老师,有贾志斌、丁世友、麦汝奇、陈德耀、贾荣书、赵立人等。仅仅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就实现了当年建校、当年招生的计划,首届346名大学生在安徽省科协礼堂参加了合肥联合大学成立暨开学典礼。
曾经担任过合肥联大副校长的鲁先恕先生是我的六安老乡,原先在安徽省政府办公厅文教处任处长,从一开始就参与合肥联大的筹划,研究制订方针政策。他回忆说合肥联大创办之初,虽然从上到下都给予了巨大的帮助,但实际工作中还是困难重重。
他举了个例子,当时大家对这个新生事物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别的高校可以参加的会议,却没有人通知合肥联大参加,别的高校可以阅读到的文件,却没有发到合肥联大,问题出在级别上面。
本来,作为一个高校新模式,有一种声音认为可以不讲级别,只要把学校办好就行了。但当时还是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不在体制内,许多事情都难办。包括引进高档次的师资力量,向世界银行贷款等。经过多次调研,省委、省政府终于在1985年11月8日,通过了合肥联大为厅级机构的决定。
我向合肥学院院长蔡敬民先生询问首届毕业生就业状况,他一连用了几个“好”,不仅全部找到了单位,而且是优质就业,现在都在各个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有些还成长为单位的中坚力量或负责人。
独树一帜的办学定位
老实说,作为恰逢合肥联大成立时高中毕业的我,对这所高校还是有一些感性认识的。当时考大学很难,录取率只有4%,能够上中专就算幸运的了,因为那样就拥有了干部身份。不过,尽管这样,对于有实力考上大学的人来说,合肥联大不是首选。
今年高考后发生的一件事震撼了我,老家的一位朋友的孩子高考成绩高于二本线20多分,想上合肥学院。一打听,早已今非昔比,今年理科必须高于二本线43分以上才有被录取的希望。
合肥学院院长蔡敬民先生介绍说,30多年来,从合肥联大到合肥学院,可以说是在改革中诞生,在开放中成长,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创办之初,就走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专业设置按照社会需求,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
1984年,安徽省人民政府与德国下萨克森州政府签署协议,把合肥学院确定为中德省州文化交流合作共建项目。学院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的应用型高校发展之路,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肯定。多年以来,先后与德国、韩国、日本、美国、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泰国等国40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先后派往国外的留学生达1900多人。
如果说,32年的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正值年富力强时期,那么对于一所大学来说,也是迈向了成熟。1999年,合肥师范学校先期并入合肥联合大学。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合肥联合大学、合肥教育学院合并组建合肥学院。
如今的合肥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拥有19个教学系部,47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是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有900余名教职工,14000余名全日制在校生,以工经管为主、文理教协调发展的公办本科高校。
漫步在黄山路北校区美丽的校园里,合肥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白义香先生充满留恋地说,他在这里度过了一段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可不久就要搬到新校区去了,这里将成为中科大的一部分。
我不禁在心里感慨,历史往往是绕着圈子走,合肥联大一开始就是在中科大校园里上课,现在这里又将再次与中科大拥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