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抹不去的集体记忆(《合肥客光辉岁月》封面文章)

(2012-04-08 09:57:50)
标签:

情感

文化

分类: 人生百味

抹不去的集体记忆
李云胜 文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记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记忆。不论是合肥,还是淮南,大家都有着共同的集体记忆。那可能是从裕溪口到合肥、到水家湖,再到淮南火车上的一段旅途,也可能是参观大通煤矿的振聋发聩,还可能是庐州古护城河里田田的夏荷。
    其实,不论是淮南还是合肥,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很多。
    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以包拯、李天馥为代表,铸就了清正廉明的官场文化;以“江左三大家”之一龚鼎孳、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为标杆,奠定了人文和自然科学的根基;而灿若星辰的合肥籍名人,譬如杨行密、张树声、刘铭传、聂士成、段祺瑞、唐德刚等等,也像夏天池塘的那一株株荷花,盛开在历史的画卷之中。
    欣欣向荣的五彩城市淮南,也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俗风情多姿多彩。作为这座城市的坐标之一,从诞生于清末的大通煤矿,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淮南煤矿,承载了多少人对逝去时代的回忆,以及对过往生活的缅怀。 
    于是,照片上的人物、场景就像一个个被定格的电影片段,重新在我们的脑海里一幕幕回味。
    上世纪曼妙多事的四十年代,士农工商第一次演变成绅商士学,咖啡袅袅、舞步轻旋……但是,日军的枪炮粉碎了人们的温柔乡,铁蹄下的热土一片焦黄,大蜀山下、淮河之滨,“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激情燃烧的五十年代,月台上“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嘹亮歌声,以及厂区、矿区机器轰鸣的火热场面,激励了两个光荣的城市。那是精神道德建设的一段光辉时期,至今在亲历者的脑海里,留下的还是正直、廉洁、健康、向上的美好记忆。
    至于六十年代,用“红”与“白”来诠释可能最恰如其分了。社会的精英分子出现了分野,套用张爱玲式的语言,梦醒时分,朱砂痣变成墙上的一抹蚊子血,但饭粘子还是“床前明月光”。
    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虽然距离今天不过三四十年前,可是感觉上似乎非常遥远。经历了动荡不安的生活,漫漶不清的记忆留下几多依稀的影子,等待辨认,难以追寻。青春如火,栩栩如生,鲜活如初。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两座城市从来没有迈开过这么快的脚步,在从精神到物质的畅快消费中,消解了百年的期待,将创伤记忆转换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成功地实现了自我超越,将历史和现实进行了一次置换与挪用,今天回头一看,依然那么哀婉动人。
    那些抹不去的集体记忆,在我们这个变化如飞的时代里弥足珍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