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黄记忆里的江西会馆
李云胜 文/摄
从清朝末年开始,庐州城里的商家热衷成立同乡会馆,即来自同一地方并且从事相同买卖的找一个地方,盖上几间房子作为活动场所。其中江西会馆原址在今天的淮河路老市政府附近,只是老合肥口中有两种说法。
会馆地址到底在哪
今天的人们对于会馆可能已经十分陌生了,当我在淮河路老市政府对面拍照时,一对打扮入时的情侣好奇地问我在干嘛?我回答说采访以前的江西会馆,那位美女瞪大了眼睛:“是江西人开的高档会所吗?”我只好笑着给他们解释,会馆是明清时期同籍贯或同行业的人在各大城市所设立的机构,供同乡同行集会、寄寓之用,和现在的会所不是一个概念。
史学博士翁飞先生指出,会馆其实是家乡观念的衍生物,嘉靖、万历时期趋于兴盛,清代中期最多,最早的会馆是就是我们安徽人修建的,即明朝永乐年间北京的芜湖会馆,这是值得骄傲的。北京的会馆大多数为同乡官僚、缙绅和科举之士居停聚会之处,故又称为试馆;而合肥这个地方的会馆更多是方便经济来往,是以工商业者、行帮为主体的同乡会馆。
合肥商业起源早,早在隋唐时期,金斗河就穿城而过,河畔建有小史港,贸易十分繁华兴旺。到了明末清初,省内外生意人纷纷来此经商贸易。街面上,布店、杂货店、药店、船行、茶麻行、粮饼行、车轿行、旅馆比比皆是,茶楼酒肆林立,杂耍卖艺叫好声此起彼伏,评书弹唱不绝于耳。
当时老市政府门前那条街叫文昌宫街,相距不远就有几家金陵会馆、福建会馆、江西会馆等。
关于江西会馆的地点,我在采访中听见两种说法。一是位于今天的淮河路老市政府对面,还有就是紧挨着今天的江淮大戏院那里。我曾找出一张解放初期的地图,在县桥大街和十字街之间,标注的只有合肥剧场和省工商联,当时连江淮大剧院和合肥市政府都没有盖,据说那一带都是低矮破旧的平房,根本找不到江西会馆的一点踪迹。
民俗专家牛耘先生回忆说,他是在鸿仙小学启蒙的那里原先就是文昌宫。记得江西会馆的确就在旁边,可因为年代太久,当年的那一带都是小街小巷,今天街道布局的变化实在是“面目全非”,加上江西会馆在抗战时期就没有了,具体位置还真不好说,但在文昌宫的西边是不会错的。
合肥的江西会馆我是无缘相见了,但以前却在叶集见过那里的一处江西会馆。那里历史上一直是重镇商埠,明清时期,江西、湖北、陕西等六省商人都曾在这里设立会馆,但大多树都毁于战火和文革时期,只有江西会馆做了老百货公司仓库,反而得以保存,那规模也是很大的,不知合肥江西会馆是否与它有几分相像。
财大气粗威震四方
合肥这地方对江西人可谓情有独钟,这里的许多先民都是在明朝洪武年间从江西瓦屑坝移民来的。清朝时期,江西人在庐州做生意的人逐渐增多,当时主要从事瓷器和木材贩运。
江西人做瓷器生意容易理解,著名的瓷器之乡景德镇就坐落在江西省东北部。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出,那里距离安徽的黄山咫尺之遥,而相邻的婺源以前就是属于安徽的。世代居住在木滩街的方玉申大爷热情地在他那不大的客厅里接待了我,他对从前江西人在木滩街上做木材生意的情况比较熟悉,因为他家当时有一艘木帆船,经常给那些“江西老表”运送木材。
方玉申大爷比划着说,江西和安徽接壤的地方都是山区,生产优质木材,精明的江西商人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发财的买卖。尤其是山多田少的波阳、乐平、景德镇一带的人,历史上就有经营木材的传统。那时,江西人的会馆虽然在城内的文昌宫街上,但做生意的地点却是在城外的木滩街。
早在明朝正德七年,庐州知府徐钰因惧农民起义军从水路攻进合肥城池,下令封闭西水关,切断城内河流的水源。穿城而过的金斗河改道,船只不能直达城内,小史港也被废弃,港埠顺南淝河自然坡岸南移,逐渐到达城外,木滩街就是在那以后繁荣起来的。
所谓顾名思义,清朝时,从水路运入合肥的竹器、木材基本上都是在此卸船的,并逐渐在此形成木材市场,木滩街就是由此而得名。
中国木材流通协会会长朱光前先生,在他的著述《中国木材流通的变迁》里就提到过江西木材商人,当时的经济很落后,交通运输不畅,人民生活贫困。因此,木材的商品经济除长江中下游少数地区以外,很不发达,木材的流通有很大的局限性。多是依照地理运输条件,大体上按照山脉、河流和水系流向的自然流域。而木材流通也主要是由“行帮组织”和同业公会管理,江西帮在全国各地的势力都很大,包括南京这样的大都市。
那时木材的需求量非常大,比如盖房子,由于没有水泥,不管是普通人家的房梁桁条,还是大户人家的雕梁画栋,都要耗费大量木材,所以木材生意是个非常赚钱的买卖。有一个数字是20世纪初期武汉木材市场的,可以作为参考,兴盛时期木材最高上市量达100万两码子(两码是当时南方广大地区计量木材应用最广泛的计量单位,约合1.069立方米),木滩街每次市场虽然没有找到具体数字,但从老合肥人记忆里江西商人的做派来看,那一定是财大气粗威震四方的。
为平息风波而改名
说昔日在肥的江西商人财大气粗,那是有据可查的。
约莫是在清朝光绪年间,赚到了银子的江西商人聚在茶楼里商讨建立会馆之事。其中德高望重的某位长者带头捐出五千大洋,酒酣耳热的众商人们纷纷解囊,有的甚至当场开出银票、拿出身上的金银宝石,一位账房先生赶紧在册页上记着。
这当然是我们的想象,但事实也是那样,几个月以后,一座庞大的建筑就屹立在文昌宫的西边了。牛耘先生还记得江西会馆的模样,前面是一排临街的砖瓦门面房,后面是九间正殿,粉墙黛瓦马头墙,典型的徽派建筑。
关于江西会馆的建筑规模,文史资料里还记述了一个和老佛爷有关的故事。
当时的文昌宫是明朝时修建的,是合肥城里士绅、文人常去参拜的地方。但因江西会馆雄伟的大殿高过了东边的文昌宫,当地的士绅豪吏不答应了,连李鸿章家族这样的当地“巨绅”也表示了极大的愤慨,扬言要举报到京,拆除重建。
要说江西会馆的商人也不是等闲之辈,他们为了免除会馆被拆的命运,一方面找人在官府里打点,一方面和李家通融,最后选择在在慈禧太后寿诞的时候,在会馆里供奉起“老佛爷”的肖像,并将九间大殿改名为“万寿宫”,这才平息了一场风波。
说到江西会馆的这场变故,真的让人心生感慨。在重士轻商的封建时代,商人尽管腰缠万贯,但在上徽商是没有地位的。而离开家乡的外地商人,更是经常受到当地人的欺负,合肥当地叫欺生。那些外乡人自然而然想到要团结起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时激烈的竞争商业,也让在肥经商的外乡人对组织会馆的积极性要比一般人高。
不过,江西会馆存在的时间不算长,据牛耘先生说,应该是在抗战时期被毁的。后来那里一直是空地,旁边不远处是一家染坊,经常把染好的布放到那里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