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小照”到“照相”

(2011-09-28 13:55:54)
标签:

生活记录

文化

分类: 论文与书法作品

从“小照”到“照相”
从“小照”到“照相”
李云胜 文 吕士民 绘

    摄影这个从西洋传入的玩意儿在民间一直称为照相,这是有来历的。
    从前,人们要想留住自己的影像,只有靠画画。最初是中国画里的白描,后来有了西洋画的素描。有头脑的画师就开设了“影像铺”这样的店面,靠手艺赚取一点银子。不过,那时开“影像铺”的大都是一些不入流的画师,真正的大家是不用给大众画像赚钱的。
    咸丰年间,合肥后大街还有这样的“影像铺”,给活人画像的叫“小照”,给亡灵画像的叫“影像”“照相”大概就是“小照”和“影像”的复合体,起初是“照像”,逐渐演变成“照相”。
    据说,早在公元前400年前 ,墨子所著《墨经》中已有针孔成像的记载。而到了13世纪,欧洲出现了利用针孔成像原理制成的映像暗箱,人走进暗箱观赏映像或描画景物。其实,摄影1844年就传到中国了,民国初年,合肥街头也有了提着笨重照相机的技师。但100多年的时间,我们的摄影器材从胶卷到相机,还是以进口为主。我看到过一个资料,清末民初时期的淑女照,

大一点的,要价4个大洋。1930年以后,照相费用有所下降。那时南京中华照相馆在报纸上做广告:“二寸半身软片六张,洋五角;四寸半身软片六张,洋一元”。尽管许多照相馆标榜自己“摩登化的背景,艺术化的照相,平民化的价格”,并且“代客冲晒,交件迅速”。但照相相对于一个月只有几个大洋的普通家庭来说,仍然是件奢侈的事情。
    后来,合肥有了第一家照相馆。当时设备很简陋,屋顶是用油布遮盖,遇到阴雨天,摄影采光得撒镁光粉。后来照相馆越开越多,到了1921年,每逢端午、中秋、春节期间,有的照相馆还派技师携照相机至四乡集镇为民众照相。这一时期,照“全家福”者较多,生活照、分身迭影照及洗印、放大服务很受民众欢迎。1931年,大一点的照相馆已经购置了手携式照相机,庐州城里的富裕人家往往要求上门服务,有的人家甚至添置了私人照相机,由此照相馆增加了代冲胶卷、代印照片等服务项目。
  只是,当时能够消费这项业务的主要是有钱人,直到合肥解放,照相业才走入寻常百姓家。1953年,合肥的照相馆普遍添置了灯光、布景、模型等设备,有的还更新了相机。服务项目有1寸照、婴儿百日纪念照、新婚纪念照、全家福照、亲朋合影照、个人生活照、团体照等等。
    老合肥朱雅丽拿出一张上世纪在合肥大丰照相馆拍的艺术照说,,大丰,是合肥比较早的照相馆,至少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就有了。记得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楼下是摄影间,楼上是后期制作的地方,包括暗房、修补照片的工作室。那时,不像今天数码相机这么普及,家家都可以摄影。每逢喜庆的日子,到大丰照相馆留个影,仍然是合肥的时尚生活方式之一。
    我据此请教民俗专家牛耘先生,他说解放前合肥比较正规的照相馆就是“大丰”和“艺芳”两家,艺芳的老板名叫齐艺芳,但后来的名气没有大丰照相馆大。大家照相,首选的还是去“大丰”。他小时候曾照过一次相,只是年代实在太久远了,具体位置记不清了,印象里是间临街的破房子,没有顶,上面光秃秃的房梁上盖着一块玻璃,摄影师将头伸进一块黑色的布里,手里举着一个圆形的东西,哄的一声,冒出一股烟雾,就像电影里那样。现在知道那是镁光粉,是一种增光剂。
    牛耘先生在解放初期是合肥市私营企业工会政治辅导员,与手工业者们交往密切。说到大丰照相馆,他清楚地记得那里有位摄影师名叫钱少飞,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一度还是合肥钟表摄影业工会的负责人,后来因为有人检举他有历史问题,才不再兼任社会职务。但是他的摄影技术是一流的,许多顾客到“大丰”照相都点名找他,而他的工资当时在合肥几家照相馆里也是最高的。
    牛耘先生对我说,许多人写合肥老字号的照相馆,都习惯提到东风、黄山以及人民照相馆,其实这几家都是解放以后新开的,当时同属于原合肥市饮食服务公司。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照相对于合肥市民来说还是令人兴奋的事情,全市大大小小照相馆也很多。除了上面提到的,还有“丽芳”、“花城”、“长淮”等许多家。但因为“大丰”是真正的老字号,摄影技术水平也高,大家还是喜欢到那里去。
   那时到“大丰”照相是要排队的,机关单位照集体照也必须预约。照片要经过摄影、冲洗、显影、定影、上光、修补、剪切等好多道工序,因为来照相的多,周期往往要一、两个月。那时有项服务叫“加快”,一个星期就可以拿到照片,但价钱翻了一倍。有门道的人往往就“走后门”,甚至人托人,尽量争取早日拿到照片。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段经历。1982年的时候,我去上海外国语学院看望在那里上学的高中校友,认识了一位名叫山下阳子的日本留学生。当时我正在学习日语,就彼此用日文通了几封信。一次,山下阳子在信里给我寄来了一张她穿着和服的照片,彩色的。要知道当时的中国除了《人民画报》是彩色的以外,我们使用的大多是“海鸥”130那样的黑白照相机。我翻遍了所有的相片,只有一张彩色照片,还是用水彩自己上的色,最终没好意思寄出去。
    那时,怎么能够预料到今天数码技术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hello,英语角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