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毫长的水湖路
没毫长是合肥方言,意思是不太长。因为水湖路是解放以后才修的,以前,那一带是合肥的二里街。至今,老合肥还习惯那么称呼,并且流传下来一句名谚:二里街,没毫长,除了饭店棉花房……
那条黄土小路
水湖路其实并不出名,但要说到他的姊妹长丰路,你一定明白了,两条路隔着长江西路相互翘望着。我就是顺着长丰路,跨过长江西路,来到正对着的那条不宽的马路上的,路边竖着一块路牌,上面隽刻的就是“水湖路”三个大字。
合肥市蜀山区三里庵街道二里街社居委主任李桂芝笑着说,别说水湖路呀,你打听二里街大家不就知道了。过去,这里距离合肥县衙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博物馆恰好二里地,又因为这里自然形成了集市和居民区,于是习惯称呼二里街了。当然,过去的二里街还包括水湖路东西部分,比如旁边的二里街支巷、胡大井巷、文联巷等。
我在猜想,与长丰为邻的水湖路,一定是水家湖的简称。这两条路都是解放以后修建的,按照合肥道路名称命名习惯,这样的揣测似乎是顺理成章的。果然,我在《合肥市地名录》上查到了答案,当初修建的时候就是以水家湖镇名命名的,南起合肥市无线电一厂,北至蜀山路,长900米,宽6—14米,黑色碎石路面。
蜀山路就是今天的长江西路,一度还叫过佛子岭路。倒是无线电一厂让我一通好找,当地的一位居民说,早就不在了,原址上开发成了小区,就是路尽头岗头上的那些楼房。
已经在附近居住了五代人的沈光义先生告诉我,这里以前是条土路,一到下雨天那是泥一脚、水一脚。翻过小区南边的围墙就是梅山饭店,上世纪70年代之前,从这条土路上还可以穿过去,许多去延安路也就是今天芜湖路的人都喜欢走这里超近。
无线电一厂是1958年建成投产的,当时的名称是合肥无线电厂,规模不小,职工近千人。水湖路最早铺设碎石子路就是为了方便厂里的工人上下班,运进原材料以及运出成品的汽车也可以轻松地通过了,不过雨天的时候,往往还是泥水四溅,行人看见汽车来了,早就躲得远远的。好在那时汽车稀奇,路边的居民也就是隔三差五才能遇见一回。
庙会热闹非凡
家住碧雨花园的王师傅在水湖路上开了家门面做小生意,他说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水湖路上的高楼都不多,也没有什么绿化地。他家是1956年搬到这里的,当时无线电厂还没有成立,那一块是岗头荒岭,也有一些田地。
据说,从前岗头上有一座庙,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庙会的时候,庙里面香火缭绕,周边的百姓都喜欢到那里赶庙会。那一天,庐州城里的商人都要在那里摆摊设点,手艺人也会现场卖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我请教沈光义先生,他听老辈人说,过去庙周围的田地就是庙产。我没听懂,沈先生解释说,过去寺庙除了僧人外出化缘、香客捐赠以外,往往还有一些田地,或者自行耕种,或者租赁出去,收获的粮食和佃户交来的租子应付庙里的僧人生活开支,那田地就是所谓的庙产。
讲到庙会,沈先生补充说,还记得胡大井的来历吗?那位姓胡的三品大员到达庐州城的时候,因为天色已晚,西平门已经关闭,只好投宿在了城外的小旅社。那时的西平外,饭店一家挨着一家,许多饭店还兼营旅社业务。胡大人本来是要第二天一早进城拜会庐州城里的官员的,然后直奔故乡而去。不料店里的小儿告诉他明天这里有庙会,这才使得胡大人在逛完庙会后,有机会领略到了当地的民情,导致了善心大发,掏钱打井,解决了老百姓的吃水困难。
据说那里的庙一直到文革期间才被拆除。
我想起了那句听来的民谚:二里街,没毫长,除了饭店棉花房。便问沈先生,你小时候见过饭店和棉花房吗?沈先生回答说,当然见过,那时还没有蜀山路,西平门前的那条不宽的路弯弯曲曲地通向二里街,去大铺头就是从我们家门前见过。当时这一带的饭店很多,大都是大车店性质,连吃带住,顺带还喂拉车的牲口,经过那里,一阵阵骚味扑鼻而来。
充满文化气息
水湖路作为二里街的一部分,昔日是进出西平门的要道。赶集进城的,远道而来的,包括去湖北、河南的,都要打那里经过。站在这里可以清楚地望见高高的城墙和巍峨的城楼,路边除了饭店,还有布搭的凉棚,行人走累了,歇个脚、打个尖,渐渐聚集起了人气。
远道来的客人经常有天黑以后才赶到的,城门早已关闭,于是便在这里歇息,第二天城门一开,第一时间进城,多大的事都误不了。至于民谚中的棉花房,那便是买卖棉花的店铺,有的还代弹棉絮。解放前的庐州城,从事同样买卖的往往聚集在一起形成市场,行业里有货卖集市、货卖堆山的说法。
二里街那里就是棉花销售的集散地,四邻八乡的棉农都将田里采摘的棉花送到这里,有自己经营的,更多的还是卖给棉花贩子。
在著名文学大师鲁彦周长女鲁书妮的记忆里,那里还是省城文化人的聚集地,嗅一嗅“文园”里的空气,仿佛弥漫着纸墨特有的香味。
书妮姐说,她家是1983年搬到这里的,后来她出嫁了,但还住在附近。当时门前的路不太好,雨天要穿胶鞋。记得院子里有一个水泥砌的大池子,父亲鲁彦周在里面放满了水,养起了金鱼。这样的时光一直持续了将近5年,直到搬到了寿春路的“樱榴居”。
我在水湖路旁边找到了“文园”,墙壁上镶嵌着一块白色的大理石,上面用绿漆刷着阴刻繁体字“文園”,那是赖少其先生的手书,是广为大家熟悉的金农“漆书”,通体透着“拙”和“朴”的风格。
其实“文园”的大门距离水湖路不过十几米远,因为居住着众多的文学艺术家,竟也有了一条小巷“文联巷”,那其实应该叫“文园巷”才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