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园艺场到植物园
李云胜 文
在合肥董铺水库东南岸的一个环形半岛上,有一处花枝招展的美景,这就是占地总面积1058亩的合肥植物园,她三面环水,与大蜀山隔湖相望,构成远山近水的优美佳境。
拓荒者的记忆
如果说植物园是合肥色彩最丰富的地方,那一点也没有夸张。据合肥市园林管理局的同志介绍,1955年2月的时候,安徽省林业厅在那里建设“安徽省园艺场”,1957年改名为“安徽省合肥果树试验站”,1959年又改名为“安徽省林业厅园林试验场”。1961年扩建,1962年安徽省林业厅哑叭店园艺场划入,更名为“合肥园艺场”,1964年划归合肥市园林处领导时并入“合肥市苗圃”,1969年下放给了合肥市郊区,1980年又被市园林处收回。1985年和“合肥市苗圃”分开,恢复“合肥市园艺场”,1987年3月经市政府批准更名为合肥市植物园。
谢常贵老人的家就住在合肥市井冈镇,年轻的时候经常被园艺场雇去打零工。他向我介绍,园艺场附近过去是梁岗村和汪家岗村,园艺场选中了那块紧邻董铺水库南北走向的狭长地带,当年那里还是荒岗和一些零星的农田。第一批拓荒人员去那里时,到处都是茅草和灌木,附近村庄的农民被园艺场雇去开荒定植。谢老因为家里有一些果树,对果树的种植自然有一些经验,于是,他常常成了那些技术员的助手,也向拓荒的工人、农民讲解如何耙地、松土等。
我问怎么雇你们农民,是园艺场工人人手不够吗?谢老说,你看今天的植物园繁花似锦,到处都是花呀草呀,他们刚来的时候荒凉的很,只有五六个人,在荒野上盖了6间草房,所有的运输工具就是2部板车,1架马车。
难忘艰苦创业
回忆起创业初期,已经调离植物园并已退休在家的张老先生用苦中作乐四个字作了概括。他说从1956年开始,他们就种植起果树苗木了,1958年已经能够向合肥市场供应商品水果,到了1964年,由省划归合肥市里的时候,园艺场已经有果树面积1040亩,种植果树16156棵,主要树种有苹果、沙果,梨、桃、葡萄、板栗、柿子、石榴等好几十个品种。
果林里结了果实后,园艺场的经济状况就一天好似一天,先是建起了办公楼和水果仓库以及职工宿舍,后又陆续成立了医务室、托儿所等,职工也增加到100多人,并开始购进汽车、拖拉机、空压机、卷扬机、水泵等生产资料,主要从事果园、苗木生产,同时也兼营工副业。
张老先生回忆说,他们在1975年创办了一家果酒厂,到了1985年,年产酒就达到了266,000斤。1982年建立一支采石队,到了1985年,年产石料7,200立方米。1985年又发展了养猪、养鱼业,开挖鱼塘80亩。
不过,从1987年更名为植物园后,那里就由果树生产转为绿化苗木生产。先是建立“木兰山茶园”,在里面广植草坪,并育有山茶、、广玉兰、白玉兰等几十个品种的花卉,特别是“水生植物区”,一到夏季,满塘的荷花、睡莲亭亭玉立,真的是喜煞人。
现在你再到植物园游玩,已经难觅昔日刚建立时的景象,梅园、竹园、桂花园让你流连忘返。据介绍,单是梅园里现有梅花就有40多种4000余株。我去的那天,正好赶上上海的一支旅游团队,听漂亮的导游小姐讲解,就像听相声的“贯口”一样,什么徽州檀香、徽州骨红、素白台阁、粉皮宫粉、银红台阁宫粉、红颜朱砂、鼋头墨、飞绿萼、米单绿、三轮玉蝶、华东晚粉、龙游、合肥送春……听的是玉盘溅珠,看的是暗香浮动,草色青青,空气清鲜,野鸟飞啭,美女如云,令人是心旷神怡。
踏青寻春好去处
合肥人已经习惯于在春天去郊外踏青,这除了今天生活富裕起来的原因,周边有了植物园这样的好去处应该也是原因之一。网友“TurboC9240”说,每年这个时候他都会到植物园去烧烤,经验十足,所以准备非常充分。他特别告诉我他的烧烤秘笈:如果提前能计划好,可以早一天准备,鸡翅先腌一下,这样烤起来入味。肉类的片一定要切的薄一些,五花肉烤起来很香。海鲜食品及鱼类在烧烤时,最好用锡箔纸包起来,这样不易将鱼皮烤焦,也容易储存鲜美的汤汁。甜不辣、热狗、香肠等,尽量用小火,除了蔬菜以外,最好放在锡箔盒中,用闷烧的方式烧烤,火越旺越好。
还有许多人看中植物园的田园风光,在树阴下看书,在池塘边钓鱼,或者你什么都不干,就坐在茶楼里发呆,躺在草地上看天空,心猿意马地狂想一番,勾勒的画面在天空中轮番上演,那放松的思维真的象回到了童年那般,体味到自然在和你交流的感觉。
有人说,若形容西湖为大气中见精巧,似高门闺秀;形容拙政园精致婉约,如小家碧玉;世界公园为名胜集锦,地巧多饰,像艳妆少妇;故宫富贵逼人,当为雍容贵妇;那么合肥植物园和她们都不一样,她地旷而幽,水渺而远,草木清华,天然去饰,赧然若处子也。
就像一首诗描写的那样:芙蓉眉目柳腰身/素衫尤带碧溪痕/云中谁递多情曲/歌尽淮南第一春。
手记
和张老先生见面是在植物园闲逛时偶然遇见的,他在塘边钓鱼,悠闲地把鱼竿垂在水面上,自己抱着个茶壶,用自带的小暖瓶倒水,惬意地品着。那副散淡的架势吸引我走过去和他攀谈起来。还真就巧了,老人家正是起初创办园艺场的元老之一。
聊到种植果树,由于张老先生是山东人,说到沙果时我一下子没有听清楚。老人家有点卖弄地对我说,你们小年轻的不知道,那玩意不好吃,所以现在种植的少了,它的学名叫柰子。我没有辩解,沙果我怎么会不知道呢,在我们老家叫花红果,长得非常像苹果,但个头很小。老家的郊区有个马家庵园艺场,上中学的时候,我好几次和班里几个男生步行去果园里偷摘花红果,有一次还被看果园的发现,牵着狗追赶我们,吓得我们几个小屁孩四处逃散,回到家时,鞋里灌满了沙子。其实花红果一点也不好吃,咬一口又涩又酸。当年去偷摘可能还是好玩的成分占了大部分。
后来在读晋朝葛洪的《西京杂记》时,说到唐高宗时,官员李谨得五色沙果献呈皇上,唐高宗非常高兴,于是提升李谨为“文林郎”。这以后,人们又称沙果为“文林郎果”。因为小时候的那段偷摘经历,所以对这段故事印象深刻。
正说话间,漂浮在塘面上的鱼浮动了起来,我赶忙叫道:咬钩了!咬钩了!张老先生不紧不慢地轻轻拽了一下鱼竿,然后再猛地一甩,一条巴掌大的鲫鱼被钓了上来,在鱼竿梢头只晃悠。
张老先生哈哈大笑起来,潇洒地说,我这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