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庐州府到六安州
李云胜文/图
合肥和六安都是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历史上就是府衙和州衙所在地。而连接这两座城市的合六公路也是历史悠久,是合肥通往大别山区和河南、湖北等省的交通运输动脉,为312国道的一部分,现合六高速通车以后,原有的合六公路主要承担合肥和六安之间的短途运输。
古老的驿道一直延续至今
桑塔纳2000飞驰在合六公路上,车轮在宽阔的柏油马路上碾过。已经记不清多少回往返于这两座城市之间,也见证了这条公路从蜿蜒曲折的狭窄路到如今按高速公路设计、一级公路施工的嬗变。
从清朝时的《合肥县境总图》可以看到,西边一条线路通六安州;从《六安州志》里的地图上也可以看到,标注有“东至合肥县界”的字样。清康熙十八年《续修庐州府志》记载,自庐州府治西平门(今大西门)起,有驿道经三里庵、三十里岗、小蜀山、官亭、半个店、金家桥,至六安州治(今六安市),长180华里。而这条古老的驿道始通汽车是在1927年,当时的安徽省建设厅整修了这条驿道。但11年后此路被毁坏,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才重新修复,晴天勉强通车。据1950年实测,此路东自合肥孝肃桥东400米处,西至六安小东门,全长84公里,路面宽3米,日交通量30-40车次,高峰时近100车次,行车时速仅为7-10公里。
1952年以后,农学院至五十大庙路段经过多次大整修,改3米宽砖头瓦砾的简易路面为晴雨通车的5.5米宽的泥结碎石路面;为适应交通运输的需要,将农学院至大铺头7.2公里路段辟为路基总宽30米、中间有明沟分隔带的左右各宽5.5米的泥结碎石行车道,新路建成后,农学院至大铺头老路废弃。
1974年,为解决老的合六公路路窄、坡陡、弯多的状况,当时的省、市革命委员会决定抛开老路,大规模另辟新线。建成后的新线路路基宽20米,行车路面宽为9米,达到或超过国家二级公路技术标准。
1980年,合六路又一次改造,将农学院至大铺头段按一级公路标准改建为水泥混凝土路面,限于资金困难,采取分期施工。同年10月15日先动工改建农学院至五里墩(105医院)1.4公里路段,路基总宽不变。其它改为:路中央隔带2.8米,左右行车道各宽11.1米,1982年7月5日交付使用。1986年11月按城市主干道路三块板式标准动工改建五里墩至大铺头路段,建成后的路基总宽60米,中间快车道宽22米,两条快慢车道分隔带各宽3.5米,两条慢车道各宽6米,两边绿化带各宽4.5-7.5米,两旁水泥混凝土人行道各宽2-5米,1989年4月交付使用。
1998年,合六路进行了全线改建,成为安徽省内快速通道之一,日交通量达1万多车次。
少年时第一次逛合肥城
12岁那年,我终于有了第一次逛逛合肥城的机会。早上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我便来到了父亲工作的百货公司仓库,那里有一辆卡车要到合肥拉货,去的时候放空,我和几个叔叔、阿姨就坐在卡车的空车厢里,屁股底下垫着一块纸箱壳,晕晕乎乎拐上了合六公路——那是1974年。
汽车行驶在合六公路上,那还是未改造之前的老线路,就像那首前苏联歌曲唱的那样:“一条小路弯弯曲曲细又长”,不同的是这条小路还是修建在丘陵地区,自然是一会上坡一会下坡,再加上坑洼不平,叔叔、阿姨们形象地形容它是“搓衣板”。
但就是这样一次旅行也让少年的我处于亢奋状态,好奇地想合肥是什么样子?合肥和六安之间是怎么划分的,是不是有座城门一样的东西,穿过去就是合肥了?我不时地掀开蒙着的帆布,好奇的目光恨不得将沿途的景色全部收入眼帘。路旁的小树一棵挨着一棵向车后倒去,我试图数数一共有多少棵,可老是数了前头忘了后头,只好一遍遍从头数起。终于有叔叔、阿姨喊车快到大铺头了,赶紧站了起来。远远望去,大蜀山巍峨耸立,眼前的公路也豁然开朗,中间是栽满了松树的绿化带,我第一次看见了来去车辆不在同一条路上行驶,完全没有了会车时的艰险,我甚至担心,回去时在绿化隔离带那边跑着的汽车是否还能把我们带回六安。
曾经是两地间唯一的交通方式
今天的现代化交通方式是昔日无法想象的,高速公路的修建,动车组的开通,新桥国际机场的动工,合肥和六安越来越同城化了。
可曾几何时,合六公路是来往于两地间唯一的交通方式。《合肥市交通志》记载,1933年,安徽省建设厅为谋合六线客货运输畅通,予以招商行车。同年3月,商民李公案集资筹组合六路商办汽车公司,并与建设厅订立招商营运合同,8月1日正式通车营运。翌年6月,合六路商办汽车公司改组成立振兴商办长途汽车公司,继续经营合六线的招商客运业务。后来合六公路遭破坏,客运中断。一直到解放前夕,合六公路上的的客运都是开开停停。1949年5月,合肥又一次开通至六安的公路客运。1952年,合肥开通经合六线达叶集的营运线路,全长长151公里,沿途停靠合肥德胜门、二十里头、五十小庙、官亭、金桥、杨小店、二十铺、六安、三里街、赛石机、徐集、姚李庙、大顾店、熊店子14个站点。
1985年,公路长途客运经过合六线,分别向各地延伸出12条营运线路。1986年1月19日,合肥汽车站首次增开经合六线达湖南长沙的公路长途营运线路。1987年,通过合六线,合肥市公路长途客运向各地延伸的营运线路增加到18条,日发77个班次。
2007年12月18日,合六路出城口道路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它起于市委党校前潭冲路平交口,跨合淮阜高速,终于南岗变电所,全长7.26公里,于2008年10月竣工通车。改建后的合六路路面宽度达到60米,双向八车道,行车时速达80公里。2009年5月,合六路延伸段(南岗公路)竣工通车,路面设计与合六路出城口一期工程接轨。建成后的合六路不仅是合肥市西向出城的重要通道,也是连接合淮阜高速和新桥机场的命脉,它大大提高了合肥西向出城交通能力,成为“合肥经济圈”合肥与六安实现交通对接的重要纽带。
手记
也许因为太近了的缘故,合肥和六安真的可以称得上“兄弟城市”,就连方言都是那么相像,以至于起源于合肥的“倒七戏”发展成庐剧时,在合肥和六安两地分别成就了“东庐剧”和“西庐剧”两大流派。
有一个事例可以证实两地唇齿相依的关系,合肥人日常饮用的水95%来自大别山区的水库,据说,旅游部门对外宣传介绍合肥时,常常自豪地说,咱们合肥喝的都是矿泉水,就连浇地用的也是矿泉水,这其实一点也没有夸张。
正是由于地域的关系,“合肥经济圈”规划一开始就将六安囊括其中,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飞博士在《畅想大合肥:回眸与展望》里指出:“众所周知,合、巢、六三市,史来几千年,行政区划上虽时有分合,但山同脉,水同源,氏族同祖,经济同融,交通同线,资源同享,风俗同流,人文同气。”所以:“三市合一,理所当然。”这对于生活工作在合肥、六安两地的“双城人”来说,特别期待。
前不久,安徽省运管局局长魏士彬表示,今年将结合合肥经济圈建设,按照规划同筹、交通同建、信息同享、市场同体的思路,加快城际快速交通系统建设,尽快形成合肥经济圈的“一小时交通网”,逐步实现交通一体化。这对于合肥、六安来说,可能更令人振奋的是信息同享和市场同体,包括老百姓盼望已久的同城汇兑、统一区号、一卡通等,因为“一小时交通网”在这两个城市之间业已初步形成,不论是老的合六公路还是新修的高速公路,从这个城市到那个城市都可以保证在一个小时内到达,假如乘坐动车,那更是半个小时解决问题。
倒是网上一位朋友的帖子指出了合六公路上的遗憾:短短60公里左右的一截路面,居然设了两个收费站!这在打造合肥、六安同城化的今天,不能说不是阻碍两地交往、发展的瓶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