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菜市
庐州人家的菜篮子
李云胜文/图
过去,中菜市是合肥最大的菜市场,东起九狮桥街,西至宿州路,中于北含山路交汇,全长663米,街宽6米,因地处合肥的市中心,也是合肥最热闹的区域,又是食品、副食品、农贸市场指挥中心所在地,因此而得名。
菜市场建在金斗河上
省民俗学会秘书长王贤友用脚使劲跺了跺中菜市的水泥地说,这下面原来是一条流淌的河,史书上说“百货骈集,千樯鳞次”,严格地讲特指的是这里。公元618年,李世民统一全国后,命右武侯大将军尉迟恭,在南淝河南岸,即今天中菜市以南的位置,选择地势较高水运便利的地形建造新的合肥城,名为“金斗城”。唐杜刺史作斗门,引淝水入金沙滩,名金斗河,由西水关东注,汇诸池圩水,一路东流,穿约今天中菜市位置,过九狮桥出东水关。
到了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0年),庐州知府徐钰害怕起义农民刘六、刘七的进攻,封闭了防守较弱的西水关,从此金斗河成了无源之水并逐渐淤塞变成了臭水沟,不但影响居民生活健康,而且每逢暴雨就泄水不畅,低洼的城东南部成了一片泽国。
1952年秋爱国卫生运动兴起后,金斗河被彻底填平,九狮桥街附近一段改造成了菜市场。1954年又拓宽路面,延长路段,并先后盖起了食品、副食品指挥中心大楼以及丰食楼食品商店。1979年建好中菜市场营业大厅,1984年建好食品冷库大楼,并在东段辟有“农贸市场”,国营、集体、个体多种经营方式齐上阵,食品丰富鲜美,花色品种齐全。上世纪80年代的统计资料就表明,每天猪肉的平均销售量就达到了18824斤,蔬菜每天的平均销售量达到了41407斤,中菜市成了庐州人家名副其实的“菜篮子”。
拿着大哥大进城卖菜
1993年的合肥,街头人群腰里挂着BB机的越来越多,但要挂汉显BB机的一般得是这个城市中等收入的人群,只有极少数人拥有手机。当时,如果有谁站在人群中高举着“砖头块”大哥大,高嗓音叫喊着,会引来一片羡慕的眼光,被人称作骄傲地大款。
葛军就是这个人群里的一个,他是用一年贩菜的利润一万多块钱买的,“那时还是900开头”,他这样告诉我,以此证明他的确是中国第一批手机用户。他的家在长丰县农村,早晨4点多起床,挑着一百多斤莴笋来到水家湖火车站,等待着开往合肥方向的火车。在火车站里,同他一样等车的还有来自水家湖镇各乡的四五十名菜农,他们中有身强力壮的小伙,也有头发花白的大爷大妈,他们各自都挑着要带到合肥卖的白菜、莴笋等蔬菜还有一些人挑着草莓。
到合肥是早晨6点半,夜幕刚刚退去,天空的亮度还没有超过路灯,跨出出站口,菜农们便四处散开来,各自奔向要去的菜场的方向。葛军要去的地方是中菜市,还没等他的担子停稳,就有许多小商贩到他们这来批发莴笋了,这些菜贩从他们这批个十斤、二十斤的再拿到市场上去卖的。
中菜市有许多生意大老板,他们依靠经营海鲜等高档蔬菜发了财,葛军心里就痒痒。他开始变换经营方式,主动和中菜市的商户联系,确定他们要多少菜,要什么品种的菜,然后回农村收购,第二天凌晨雇一辆“小四轮”拉到中菜市商户手里。这样一年下来居然赚了一万多元钱。为了联系方便,他终于咬着牙买了一部二手的大哥大。
“不过大部分时候舍不得用,话费太贵了。”回忆起过往的事,葛军憨憨地对我说。
何去何从十年费思量
上个世纪的合肥,面积没有现在大,人口也没有现在多,且大多集中在老城区,中菜市因为品种齐全,不仅附近的居民来此买菜,远一点的要想配点高档、稀缺的菜品,也得转公共汽车来这里,那时的中菜市作为合肥市民的老“菜篮子”的确十分辉煌,即使是现在,也还在为保障市民蔬菜副食品供应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合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飞速前进,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中菜市已不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农贸市场常有的脏乱与市中心的时尚气息反差强烈。有人形容它是市中心的一块补丁”。
早在十年前就有中菜市搬迁的说法了,当时的提出还只是停留在认识上,到了2000年再被提起时已有了明确的实施意向,2008年,中菜市有28家腌腊制品商行整体搬迁到周谷堆市场;同年底,中菜市海鲜市场也整体搬迁到周谷堆市场……
中菜市作为合肥最大的菜市场,每天的交易量十分客观,而产生的垃圾也让人叹为观止。虽然有清洁人员打扫卫生,依然可以看到遍地垃圾,特别是夜市批发交易剩下的菜叶、塑料袋等大量杂物,每天堆得像小山一样。
张强是从事蔬菜批发的,他告诉我说,最头痛的就是汽车进不来,中菜市路面本来就不宽,经营户又占道,别说汽车了,连骑三轮车都非常困难。有时候路一堵就是很长的时间,想进的货进不来,要送走的货送不出,那边客户电话催,这边急得一头汗,这里没有发展空间。
尽管中菜市历史悠久,牵涉到社会层面的东西太多,但从合肥城市的发展考虑,搬迁似乎是大势所趋。张强说,听讲相关单位经反复比较,慎重选择,已有了中菜市搬迁的首选之地,目前项目方案正在论证阶段。
手记
民以食为天,“菜篮子”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自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菜市在过去的岁月里确实为合肥市民立下汗马功劳,起过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周边一些城市,像六安、巢湖,饭店的高档食材和调味品也都是从中菜市进的货。
但时代是发展的,中菜市的确落后了。合肥城市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人口在不断增加,市区目前有几百个零售农贸市场和超市,市民的日常肉食、蔬菜和副食品购买大多首选超市。那种一个城市只有一个大型农贸市场是小集镇的模式,早就不适应作为省会城市的发展规模了。当然,如何改变农贸市场脏乱差的顽疾值得我们思考,而适时适量发展“净菜”产业应该是个不错的思路。
所谓“净菜”是指蔬菜原产地对毛菜根、茎、黄叶等就地剔除,简单包装进城,或商家把毛菜进行洗净组加工后上柜。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净菜产业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了。净菜进城上柜好处很多,有两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一个城市的垃圾有60%是以蔬菜为主的餐厨垃圾;每百吨毛菜就会产生20吨废弃边角菜,“净菜”进城可以使城市的垃圾大量减少。
另外,“净菜”进城上柜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还可以使生物循环利用。非净菜进城,蔬菜垃圾运出,而垃圾处理是需要费用的。我国的一些城市已经在试行净菜进城“农改超”模式,即将农贸市场逐步改造成生鲜超市,每个超市设50%的“净菜”专卖区。
事实上中菜市曾经尝试过经营“净菜”,媒体报道过有位商家在1996年投资1亿元在中菜市东段搞开发,还到广州等大城市进行了一番考察,回来后把锦华菜场设计为3000平方米的经营蔬菜副食品在大卖场,搞净菜上市,但最终没有成功。
但时过境迁,如今的消费环境早就不可与十几年前同日而语,不论是市民的消费水平,还是市民的消费观念,在许多地方已经与世界接轨。这时再来重新尝试改变经营模式,把“净菜”送到市民的餐桌上,说不定正是时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