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的进步,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的确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它使得在一个城市生活,在另一个城市上班成为可能。天津与北京之间,苏州与上海之间,广州与佛山之间,还有我省的合六巢经济圈等,同城化的梦想已经曙光初现……
做双城人,梦想照进现实
本报记者 李云胜
2009年4月1日中午,合肥市某通讯公司的张经理不紧不慢地来到六安火车站,直奔售票大厅动车组售票窗口,要买下午13点33分由六安开往上海的D5484次列车车票。
“从六安到合肥,坐动车只需要33分钟。这比我们合肥的同事下班坐公交车到家的速度还要快呢。”张经理告诉记者,他在合肥上班,因为孩子上学需要姥爷、姥姥照顾,爱人也在六安工作,家就安在了六安,经常往返于合六两地。省城经济圈规划后,他特别盼望能够尽早实现同城化。而动车组的开行,给他的工作、生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张经理指着手中的车票说:“就拿今天为例,上午把孩子送上学,买菜烧饭,中午吃过饭以后,优哉游哉地到火车站买了车票,14点零6分就到了合肥。回去把公司当天的业务打理打理,下午下班如果没有什么事,想回家随时都可以,甚至还能赶上和家人吃晚饭。”
像张经理这样,每周都要因工作或学业在两个城市之间往返的人群,被称作异地上班上学一族。自动车组开行以来,就备受此族人群的关注和青睐。
D字头列车的开行,为生活、工作、学习在两地的人士搭建了更方便的平台,这必将带动两地的经济往来,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
A、异地上班打“铁的”
随着人才的逐渐社会化,人才的流动频率多了起来,更多的人将随工作来更换住所,而不是随住房来屈就工作。住房不是约束人才的因素,也不是吸引人才的必须条件。高薪、工作机会、发展空间才是吸引人才的原因。来去自由,放飞的翅膀越来越轻盈,飞翔的空间越来越大,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双城人开始出现,尤其是在发达地区,像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以及京津沪等地,不受住房约束,异地工作的现象不在少数。
敞亮的车厢,宽阔的走道,柔软舒适并可以自由转动的座椅,让王小姐浑身舒坦。她现在乘坐的这辆D549次“和谐号”动车,此时正以每小时300公里的速度,在天津到北京的铁轨上飞奔。
她是早晨快八点到的北京站,八点十五分的火车,全程只用半小时,感觉就像坐飞机一样,车厢很豪华,设施也很现代化,大家的座位方向都是朝前的,如果想打牌聊天,还可以自己将座位调转方向。和许多家住天津在北京上班的白领一样,每周她要往返这两个大都市之间至少两次,他们把上下班乘坐动车戏称为打“铁的”。
同样情况的还有家住苏州在上海上班的邵小姐,上午9点,她准时走进位于淮海路上的某写字楼,她清晨从苏州出门,借助火车、地铁赶到单位的,其间80公里路,他只花了50多分钟。
谈起把家搬到苏州的原因,她向我们透露了原因:“上海市区各种成本较高,地面交通又挤又堵。”还有她就是苏州人,虽然因为工作的需要到了上海上班,但她还是习惯了苏州的闲适日子。
我们不知道全国有多少异地上班人数,但随着交通的日益便捷,这样的人群肯定不在少数,许多人甚至有点享受这种生活方式了。而中产人群、城市一体化、城际轨道交通发达是这类模式的先决条件之一。
据有关方面专家介绍,国外早就出现了异地上班,日本东海道新干线于1964年开始营运,连接东京、名古屋、京都和大阪,当时是第一条新干线和世界上第一辆高速火车,在1964年已经以大约200
km/h的速度运行,现今它们达到了300
km/h的速度。住在附近城市的上班族许多都是朝9晚5,利用新干线的舒适快捷,过着双城人的日子。
在国外,有“卧城”和“新城”的概念,卧城指巨型城市周边为上班族提供居住的小型城市。在上世纪50年代后,卧城不再被提起,转而出现“新城”概念。所谓“新城”类似卫星城,有30%的居民在本地工作,还有70%的居民进入大城市上班。而今,“城际上班”在欧洲已经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模式。比如在英国利兹居住,在利物浦上班,每天搭乘火车上班是件很平常的事,一般不到1小时就能到达目的地。
B、动车改变生活轨迹
自安徽省第八次党代会及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正式提出构建省会经济圈的目标后,该圈规划随后即由省发改委牵头着手制定,并得到了交通、水利等部门的帮助和支持,规划起草组还调研了长株潭经济圈。规划形成初稿后,召开了专家咨询会并形成征求意见稿,在征求了省直10多个部门的意见后,形成了评审稿。从梦想到现实,省会经济圈随着规划的最终完成,已经进入正式的实施阶段。
与此同时,南京至安庆城际铁路、合巢芜城际铁路等已经在规划或已经开工建设。
根据相关报道,江苏省“十一五”规划提出,未来五年,将新建城际轨道450公里,重点建设沪宁城际轨道交通,尽早开建宁杭城际轨道交通,启动宁镇扬城际轨道交通规划。
上海铁路局有关人士说,动车组列车“朝发夕归”,每天上下午黄金时间密集连发,最短间隔5分钟一列。上海至南京仅需1小时58分钟,上海南至杭州缩短到1小时18分钟,南京至杭州全程运行时间比目前最快的列车缩短1小时30分。旅客乘坐动车组列车从上海到长三角各大城市,行程基本在2小时内。
不仅列车提速了,而且车次增多、发车间隔缩短了。在沪宁段,每11.6分钟就有一趟动车组列车。差不多像公交车一样频繁。一位上海市民说:“上海地铁一号线延伸段还要每隔9分钟才发一次车呢。”
而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动车组列车的大量开行,使两个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进一步缩短,“同城效应”逐步放大。把家安在另一座城市你的家离办公室有多远?今天,人在合肥上班,家安在六安、巢湖,乃至芜湖、马鞍山未尝不可。当动车交通网把一座座城市串起来,异地就业,异地生活就成为可能。
区域内城市的生长方式,也将因动车而改变,功能错位发展、优势交互共享。商务配套能力强、用地紧张的中心城市,集中做大产业,开发更多就业岗位;而周边中小城市及小城镇,优化生活配套,部分吸纳大城市转移出来的居住功能。解放大城市,也发展中小城市。大小城市建设,不必你有我有,优势可以借着用。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可突破行政边界,按效率最大化设置供应半径。比如合肥建了奥体中心,六安就没必要重复建设,六安人坐动车到合肥,50分钟内肯定能够到奥体看球赛。特别是投资巨大的项目共享优势将日益显现,比较典型的是在建中的新桥国际机场,距离合肥、六安这两个城市几乎等距离,不仅加剧了两个城市之间的相互如同感,而且同时拉近了与国内其它城市甚至是国际大都市的距离。
速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速度是人类文明程度和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伴随着提速,这些地区百姓的生活悄悄地发生着变化。铁路大提速后,人们的出行半径延长,重多都市圈的边界在进一步拓展。有人形象地说:“上海人拥有了西湖,杭州人拥有了黄浦江”。
C、异地工作的障碍
当然,异地工作也有许多的麻烦,不同行政区划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表现在电话区号、金融汇兑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而在人才方面的政策分歧和壁垒正在成为自由流动的最大障碍,最重要的是,他们无法在异地享受到诸如社保、医保、养老、子女就业等居民待遇。除此以外,还有许多现实的原因。
障碍一、票价仍然偏高
以合肥到六安为例,乘坐普通列车票价为16元,乘坐大巴票价为24元,而动车一等座位票价为28元,二等座位票价为34元。按照平均30元计算,往返一趟就是60元。一个月即使不天天往返,其坐车的钱也不是小数,所以虽然铁路的速度上来了,服务上来了,但相对应的,成本也就上来了。普通的上班族更渴望像乘坐公交车一样,政府对此可以考虑投入一定的补贴,真正实现两个城市之间的同城化。
障碍二、交通设施不配套
坐动车上班虽然时间上是大大缩短了,但我们在这里说的主要是从开车到停车之间所花费的时间,事实上从家里出发到达火车站以及下车后到达单位,这其中耗费的时间仍然是惊人的。如何方便、快捷地缩短世间就牵扯到交通配套问题。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因为有四通八达的地铁等现代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依靠城际轨交上班,接受的人群要比我们安徽多得多。
障碍三、买票不方便
火车票的购买不像飞机票那样可以网上预定,更没有像地铁、巴士那样随到随走。遇到人多时往往要排很长的队,为了不耽误班次,不得不提前排队买票,这对于长期往返两地的异地上班一族的确是个问题。媒体报道,日本新干线进站检票、出站验票均为无人管理,自己插进去即可,进站时打个孔,出站就没了。我国京津城际高铁也已经实现IC卡自动刷卡售票,这一技术手段的普及运用应该指日可待。
结束语: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众多的经济圈,包括“武汉经济圈”、“南京经济圈”、“大上海经济圈”等,我省除了“省城经济圈”外,又新提出了“1+10江淮城市群”的新概念,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互补将更加紧密。与此同时,人员的往来也将更加频繁。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工作在这里,生活在别处的“双城人”将更加自由、更加无拘无束地流动,异地上班、城际生活将成为一种再平常不过的生存方式。
业内人士对想尝试城际生活的人也给出了一些建议,譬如,在选择城际生活之前,要对自己的未来状况估计充分,一定要考虑到交通成本、时间成本、生活成本,还要有心理承受能力。国际上的经验,一般来说,城际生活的距离尺度以150公里之间为最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