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午夜列车上的遐想

(2007-08-16 07:54:40)
标签:

人文/历史

分类: 人生百味
 

周末,照例是赶回老家和妻儿团聚,但毕竟身处两城,归心还是迫切的。这个周末却因为有个聚会,酣饮至午夜。好在23点55分有一班南通开往重庆的列车,途径合肥和六安,这段距离也就花费1小时零5分钟。

火车坐的趟数多了,新鲜劲早就没了。但半夜坐还是20多年前的事了。月台上的灯光、列车上嘈杂,一切如故。只是蒸汽机换成了内燃机,绿皮车厢换成了红皮车箱,空调的冷气吹散了昔日的炎热。

上世纪80年代,芜湖还没有长江大桥,江北这边的火车只能到达无为的二坝,然后再换乘轮渡过江。六安到芜湖的距离并不算远,但去那里上学可谓动用了除飞机以外的主要交通工具。遇上大雾天,轮渡停摆,只得在二坝将就一宿。

没想到20年后,我又过上了两地奔波的生活。一开始多少有点不习惯,路途虽然不远,但去车站要提前做好准备,坐公交去火车站,下车出站再坐公交去单位,怎么说也没有同城上班方便。不过,人的适应性是很强的,两年下来,我已经基本上习惯这样的生活了,上车就闭眼养神,个把小时就到了报社,感觉越来越像是在合肥市内坐公交车。事实上也是,合肥现在与20年前相比,面积大了许多,要是在政务新区、国际会展中心、大蜀山附近居住,而到新站区这边上班,怎么说也要1个多小时。有一次也是周末,几位朋友小聚以后各自回家,有一位住在徽园那里。因担心他酒喝多了,我到家时打了个电话问候,谁知他仍然在路上。也是在这以后,我急于在合肥买房的念头缓和了下来。本来就是,以我现有的条件,现在就在合肥买房,一是只有按揭,每月帮银行打工;二是在远离市中心的地方置业,和回老家的时间相差无几。何况近来又传出合肥、六安、巢湖三地正在打造省城经济圈,其中一项为普通百姓关心的问题就是公交、金融、通信等一体化,到那时,三地宛如一个城市,就像现在的郑州、洛阳那样。事实上我省的芜湖和江苏的南京就已经实现了公交一卡通,南京地铁的终点站更是修到了我省的马鞍山。

省第八次党代会上提出构建省城经济圈后,三地出台了诸多可行性措施,不久前合肥市政协还组团去六安,与六安市政协共同举办省城经济圈协作论坛,有关专家和学者提出了一系列令三地市民感兴趣的命题,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城际铁路、统一电话区号、同城金融汇兑,所有这些与三地市民息息相关事体的实现,应该是指日可待。

经济的飞速发展,不光体现在距离的缩短上,交流的频繁和简单更是我们的切身体会。以前的皖中、皖西,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交通是相当闭塞的,尤其是大别山区,似乎总是和老区、贫困地区联系在一起。可如今的皖西,交通条件今非昔比,宁西铁路、沪汉蓉高速铁路、阜六铁路等在此交会,宁西、商景、合武、合阜四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六安一跃而为我省重要的交通枢纽。特别是已经动工兴建的高桥国际机场,距离合肥和六安的距离几乎是相等的,而且可以直接起降大型国际航班客机,建成之日,去美国、澳大利亚等就再也不用像现在这样到上海、北京转机了。

正当我思绪信马由缰地东拉西扯时,耳边传来列车员浓重的四川口音,我才想起来,这趟列车是到重庆的。两年来奔波在两个相邻的城市之间,接触的南腔北调的列车员也多起来,合肥直达六安的是熟悉的蚌埠口音,西安至宁波的是高亢的秦腔。至于列车上的旅客更是天南地北、南腔北调,也是,地球都被形容成村了,这点距离还算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女人如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