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沈丹萍嫁给德国人乌韦后,在各种场合表示非常满意自己的幸福生活,而我更注意到的是她对两个女儿的舐犊之情。
前日,沈丹萍在《东方卫视》大谈特谈自己的育儿经。谈到她的大女儿时,她说她每天只给大宝宝坐BUS的钱,不许她乘TAXI。
沈丹萍总结了这样做的两大好处,其一,女儿长大后如果挣不到乘TAXI的钱,她应该早就习惯坐BUS的生活状况;其二,女儿长大后如果能够挣到乘TAXI的钱,那她更知道淘生活的辛苦。所谓嚼得菜根,百事可为。
这大抵是对的,我们的传统提倡教育宝贝从小就要体会艰苦的生活,穷苦人家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富家也要防止出现纨绔子弟。启蒙时必读的是《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老师苦口婆心地讲解:中午,太阳高高悬挂在空中,农民在烈日照射下,一手拿着锄头,一手擦汗,在田间给禾苗锄草松土,一滴滴的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同学们看到农民劳动多么辛苦呀,粮食来得多不容易呀!
家长也在教孩子读另一首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我记得小时侯大人就告戒我:要好好读书,有智吃智,无智吃力。当然,也少不了中国人耳熟能祥的“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教诲。
但“天上一整天,世上已千年”,山已不是那座山,梁也不是那道梁,我们的育儿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新时期的生活环境的确较我们的孩童时代有了很大的不一样,优越的条件已经使宝贝们模糊了好日子和艰苦日子的界限,而追求性格独立和鲜明个性,又使得一些宝贝们刻意去尝试艰苦和另类的生活,甚至甘愿冒险。
我的儿子上小学三年级,以前都是姥姥、姥爷接送,今年开始,我们试着让他自己独自上、散学。清晨起床,他胸前挂着月票,背着双肩挎包,又蹦又跳地上学去了;放学时,他也是自己坐BUS回来。虽然,大人们心里尚有几分不放心,但我知道,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的性格,对他的成长是颇多裨益的,尽管时常为他的晚回来几分钟而心跳加快。
一次,我和同事去办事,因为人多,乘TAXI和坐BUS价钱差不多,就顺道要送他上学。可他死活不肯,还振振有辞地说那些同学都是坐BUS上学的。
我是理解儿子的,每天上、散学的时间,BUS上的乘客大多是学生。那么多认识和不认识的同龄人在一起,仿佛是件很有趣的事,这是他们求学生涯的一部分,他们已经习惯这种生活。
我们不能总是站在大人的立场看宝宝们,成人眼里的幸福、舒适,在宝宝们的眼里不一定是同样的感受,譬如香烟,譬如烈酒,譬如TAXI,譬如BUS。
人其实是愿意尝试新奇,充满着猎奇心的,对那些没有过过的或者久违的生活往往有着去体验一番的冲动。这一点我们大人何尝不是如此。电影《甲方乙方》里的富翁不就是过腻了大鱼大肉的日子,而让甲方送到偏远的山区,一个月下来,差点就要逮老鼠吃了。
教育宝贝们实在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我们家长也大可不必按照统一的版本生搬硬套。如果有一天,BUS中的宝贝想换乘TAXI,我们也完全不用慌张,家庭有条件的尽管顺其自然好了,相信你的宝贝不会脆弱到乘TAXI就变成了八旗子弟;家境窘迫的可以向宝贝说清道理,即使暂时说不通,不妨拿出点家长威严,随着年龄的增长,宝贝们一般会理解大人抚养他们的艰辛,说不定这就是他们发奋图强的动力和契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