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娱乐时评 |
文学书籍的畅销和长销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命题,也许就和先有蛋还是先有鸡一样,永远争论不出个所以然。据说,中国作协曾在京召开“文学理论与批评”研讨会,众多文学评论家对80后作家如郭敬明、韩寒等少年偶像群体写作给予了批判。但有关出版社和80后作家本人对此并不以为然,庞大的印刷和发行数量给了他们十足的底气。
在第九届安徽黄山书市上,笔者留心了一些有代表性作家的图书印数:纯文学性书籍包括皖军中比较著名的作家作品的印数基本上在一万册左右;善于把握市场运作的如余秋雨、刘震云等作家作品的印数大都在几十万册;而郭敬明等新生代的作品却一印再印,动辄一百万以上。这是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整体文化上是有缺陷的,另一方面也证实了市场是无情的。
文学作品的价值和价格不能完全画等号,这应该是个不争的事实,那我们是否可以探讨在文学和市场之间找一个结合点呢。从读者方面讲,我们有个宣传、导向的问题,从作者方面看,我们的一些作家是否要转变观念,树立市场意识和读者意识,甚至可以像演艺界那样引进经纪人机制。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的作品起印数好像没有超过三万的,但得奖后通过有效的包装、策划,销量是翻了几个跟头。就在这届黄山书市上,笔者请教了书店的营业员,他们说连图书的摆放方式和位置都直接影响到图书的销售业绩,譬如“一枝独放”的堆头陈列,“明星云集”的案头陈列,“必经区域”的宣传陈列等。
畅销书和商业电影一样,有着一整套的操作套路,而当巨大的销售额和票房价值让出版商和影片投资方赚了个钵盆满盈的时候,我们才来挑剔他的“迎合读者”、“商业电影”等等,那将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图书市场的畅销凭什么让郭敬明们独领风骚、一统江山?我们的实力派作家既然对自己的作品有信心,为什么不可以通过精心的策划、包装等市场化运作,让长销书变成畅销书!从这个意义上说,图书市场和郭敬明们说再见,应该是逐渐成熟起来的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