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科技:把孝心和疗养院一起搬回家

标签:
赖自己就这样小屋空调家公 |
分类: 美国生活 |
今天一早,看到对面Bob家车库前有工人蹲在地上订东西,鸟儿八卦,站在窗前偷看,后来忍不住又掏相机了,随着工程的进度,看到了一块块“墙壁”建立起来,还有“墙壁”上的窗户也有了(当然,真要住人,还不是那么简单,在木架之间,要铺满隔热棉,以保证冬暖夏凉,再钉上石膏板,刷上油漆,拉上电线电话线网线空调,基本就大功告成了。)
原来,Bob的儿子带着老婆孩子和狗狗回来后,加上原来他们家做义工的两个女孩子,实在没地方住呀,Bob在世的时候,人家住进来帮忙,也算是给她们解决了住的地方,现在Bob走了,显然,Tulisa和她儿子的一家子都不是过河拆桥的小人,几个周末,我都看到人家把车库门打开,我以为是他们有Garage Sale,后来发现,原来是儿子他们俩口子睡在车库里,打开车库门是为了给“住房”通风透气,所以,他们花点钱,买一个移动房,装在后院,算是多全齐美吧。
Bob去世后,Tulisa看起来比以前衰老了不少,相处了一辈子的人突然走掉,可以想象像身体突然折掉手脚一样,而且,内心世界那种凄凉和孤单,更是可想而知,随着大儿子的回归,家里重新有了生气,上周在前院修建灌木,还看到她朝我微笑着挥手打招呼。
虽然他家门前的车子突然多了几辆,让原来整齐的街道显然有点乱,但看到他们家热热闹闹的,很为Tulisa高兴:美国的孩子真有这么孝顺的,是不是有点打破国内媒体之前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呢?
像Bob儿子一家这样做的人,目前在美国,被大力推行。
众所周知,美国的孩子相对来说还是很独立的,如果一个20多岁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还跟父母住在一起,可能找女朋友都困难:没断奶的孩子,怎么可以负担起未来家庭的重任?在公司我就“不怀好意”地试探过好几个20岁出头的男孩子:“你住在家里?”人家马上解释:“不是,我自己租了一个公寓,不过,离我父母家很近”;其实,除了这个,另一点是,美国的老人家也很独立的,他们都尽量做到不依赖自己的孩子,所以,很多老人家都选择独住,尤其一些单身老人家,有时在家里孤独地死去都没有人知道,这个跟老人家们喜欢“自由自在”独立生活有关。
美国人少,很多中青年人都是要上班的,要不谁来养活老人家还有需要拿政府福利的人?最近美国有个牧师出了个点子,一家公司设计了一个类似移动房(Mobile Home)的“医疗小屋”(MedCottage),“医疗小屋”长24英尺,宽12英尺,大约是一个典型主卧室的大小。屋子安装好之后,用吊车挪进主人家的后院,里面除了一间配套设施齐全的客厅、卧室、洗手间和厨房外,还安装了监控摄像头,有网络连接端口,可供家人、医生、护理人员随时观察居住者的体温、呼吸、脉搏与血压等,且可改变室温与安全装置,被亲切地成为“奶奶屋”((granny pod),这个房子花费$8.5万,外加$4万运费和安装费。对很多家庭来说,不会有太重的负担,而另一个好处是,父母和孩子亲情外,还保持了彼此相对的空间,对大家都喜欢自在生活的美国人,实在是一个非常革命性的创造发明。
这个“奶奶屋”就是一个模型,外面都没弄好,但基本就这样子了。
另外,美国的后院非常大,尤其是东部,都是没有篱笆的,但不因为是你的财产,就可以随便建房子,政府有规定的尺寸,如果要超标,就要去政府申请,邻居们也要没意见才可以建。但“奶奶屋”却一路绿灯得到了政府的许可。
是不是上帝给美国人一次机会,重新回归一些传统的生活?让他的子民明白一个真理:人类传宗接代,年轻的照顾年长者,天经地义,并且这种传承生生不息,把人性最美丽的一面发扬光大。
可是,谁猜得出上帝他老人家到底有什么旨意呢?
P.S.应该赞扬一下我的先生,两年以前他就有了这个点子,我们还一起讨论过,当然,他的医疗中心那块,更简单方便。我跟先生说,将来女儿要是回家住就好了,我们可以搬到那个简单的“奶奶屋”去,很多事情都可以省下不做了,比方剪草……先生很严肃地看着我:“这个我们两个说说就算了,你可不能让小孩子知道,给她压力,年轻人有自己的生活……”。他的话,让我联想到一幅画面,我在学校书店的大门外,看到一个坐轮椅的人要进门,我赶紧给她去按墙壁上给残障人士预备的开门装置,谁知道人家突然站起来,用手杖按了一下,然后坐回摇椅,神气活现地进去了,还得意地对我一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