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海外华人的真实故事(九)初到硅谷,事业上崭露头角

(2012-07-02 01:48:00)
标签:

江江

海外

中国文化

推广

演出

分类: 文化娱乐

一个海外华人的真实故事(九)初到硅谷,事业上崭露头角姜昆和他的搭档表演“明春曲”。(图片来自网络)

 

看到妻子默不作声坐在办公室里看电脑,倪星伟悄悄走到她对面的藤椅上坐下,几十年的朝夕相处,他们有了一种共同的默契。不管谁在工作和生活里遇到苦难,哪怕是突然累了,坐下来休息一下,另一方就会走过来,一句话不需要说,他们在心里知道彼此的需要,就如歌里唱的: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们老的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

 

江江在内华达的生活的那些年,其实,是非常平静而美好的。除了当“亲善使者”,她创办了一个叫 “ Chinese- Amencan  connection” 的非盈利机构,把中国的民间工艺如风筝,剪纸等带到美国来,她还经常在组织老美们一起活动,很多时候,这些小活动就是编个点心篮子,在篮子放上一块布那种小手工,但因为这些老美们喜欢的活动,让江江也同时了解了他们的喜好,而且,知道用什么方式与他们愉快相处。很快"中国节"就在当地形成了品牌.

 

 

而同时,因为倪星伟和江江都是热情好客的人,家里成了留学生和中国过来的运动员,艺术家们的聚会点。那时,还未登上世界跳水领奖台的伏明霞,就是江江的常客:跟国家游泳队的五朵金花之一的王小红等人一起过来吃饭。还有林力和阿碧.江江的记忆里,伏明霞那时训练非常刻苦,个头不是太高,话不多,很安静,人缘好。

 

2001年,倪星伟感觉内华达州发展的空间受到局限,就把他的公司带过来全世界高科技研发中心硅谷,这里有很多倪星伟在台湾交大的老同学,此时正是美国IT高科技发展的鼎盛时期,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在以后江江所做的一切事业上,作为一个好男人好丈夫的倪星伟,在经济上做了她最有力的后盾。

 

那时,倪星伟先到了湾区,他忙着新的公司,可心里还放不下依然在内华达州不愿意搬过来的江江。他们一星期总会相聚一次,倪星伟每个周末会开车赶回Nevada;有时,江江带着女儿往湾区跑,匆忙间总会是出乱,这期间,发生了好几次车祸,最惨的一次,被一个黑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在加油站拦车打劫,相互挣打,很是惨烈(以后会专门写这段经历 )。

 

过惯了内华达州“世外桃源”般安静的生活,硅谷,对江江来说,实在是太喧嚣了,到处是车,坐在屋里都能听到高速公路上的噪音,尽管他们租的房子在圣荷西一个很安静的社区。

 
一年下来,两个人都已精疲力尽,不能再这样跑来跑去了,江江下定最大的决心,终于卖掉房子,举家搬到硅谷.
 

原来他们计划在硅谷最好的学区买套房子,对住惯内华达州豪宅的江江,实在没有办法接受在Mission  (所谓最好学区)  那边的老房子,就是花上百万美元的房子,依然使她住不进去, 而女儿也一个劲央求妈妈,不要去一等学区,那样 会给她学习上带来太大的压力。


 

江江同时也是一个很传统,懂得体恤丈夫的女人。先生的公司要资金营运,自己也想留下一些钱做自己的事业,房子就是一个家,一个住人的地方。江江退而求次,所以,在离学校不到2分钟的安静小区,建立起了自己的家。女儿从此可以睡到自然醒,轻松洗把脸,在篮子里抓个面包边吃边走到了学校,不要接送女儿,给江江省下了很多时间做自己的事。

 

搬家,转学,最可怜的是孩子。从小在一个地方长大,朋友都在那,一下子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面对的是一群陌生的人群。不过,女儿继承了江江善于与人交流和沟通的基因,很快就在新环境里交到了自己的新朋友。

 

而江江在内华达州的一个姐妹,也跟着江江来到了硅谷,她的先生也在星伟的介绍下, 进了星伟的公司.  这时 她对江江说:“ 姐,其实,你做的事情是可以赚钱的。"

 

 “一语唤醒梦中人”。江江抱着试试看的心理,2002年江江注册了一家公司- 专门做演出,这个公司就是以后响誉湾区的专业演出公司名叫“美国星桥艺术中心”。公司属于盈利机构性质,可是有谁知道在海外的文化事业,基本上是不赚钱的,除了出钱出力,你还得有空暇时间,有热情有爱心,还要有组织管理能力和亲和力。

 


江江同时也带着自己的新公司积极参与了社区华人的庆祝活动,她常常在心里感慨:硅谷这里的人们真的太可爱太文明了,对任何一个节目,不管喜欢不喜欢,他们都非常礼貌地鼓掌,每个演员结束演出,他们都会邀请演员再次出场,让演员付出的辛苦劳动,得到一种巨大的满足感。这不是虚伪,不是廉价的鼓动,这是观众整体素质的文明表现。

 

 

做惯公益事业的江江,时刻惦记着社区的生活。她无私的奉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了组织好每一场演出.江江可谓绞尽脑汁,解决资金问题,她希望所有参加演出的演员,多少要付给人家一点演出费。她的想法得到了倪星伟先生和从台湾过来的老同学老朋友们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他们出钱出力,江江甚至从洛杉矶“调兵遣将”,因为她太熟悉观众对文艺节目的喜好了,她要把最好的节目,最好的演员拿出来,让大家得到真正的艺术享受。

 

 

江江在这里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坐标。文化人只有在做文化事业里,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乐趣,发挥自己的最大长处,也在这些付出中找到自己人生的价值。


2003年底,江江遇到了姜昆,作为国内相声界的大哥大,又是第一代IT精英的姜昆,他不仅利用互联网来拯救相声,而且,还匠心别运,用相声这种方式,给人们讲述相声的起源和发展的百年历史以为其发展的艰辛过程。

 

 一个海外华人的真实故事(九)初到硅谷,事业上崭露头角“明春曲”里,不同时期的相声艺人。

 

 

相声被叫作“明春”是从明清时代开始的, 最初只是摹仿各种声音,如人声、鸟声、兽声、风声、水声等,(也有人认为,战国时孟尝君的门客学鸡叫以解其危,才是相声的先行者。)那时,在北京天桥,有些民间杂耍,捏唐人,武术,还有就是设一步帐,艺人坐在帐内,学鸟畜的叫声,后来发展到掺进一个故事,形成有系统的声音。

 


姜昆决定把相声带到海外、给国外的观众看。跟相声的百年发展艰辛历程一样,以前从没有这种形式在国外演出过,大家能接受这种艺术吗?观众群在哪里?

 

 

作为老朋友,姜昆他深知推广的难度和资金上的问题,他很豪气地对江江说,你不要任何担心,我们出钱你出力,他负责国际路费与吃住行, 你负责剧场和当地宣传报道。

 
江江没加思索就答应下来。巧好这时,江江爸爸妈妈都来到了她家,两位老人家极力支持这个活动,他们先后举行了两次座谈会,做新闻发布,当时湾区的大小华人报纸和美国当地报纸都做了推广宣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演出现场座无虚席,获得了空前成功,中国传统文化,终于在这块文化荒漠上首次开了花。

 

事实上,站在演出后台,看着姜昆和演员们在台上精彩的演出,江江的内心翻腾着,她为演出能顺利进行而高兴,而台下一片叫好声而欣慰。虽然,这个曾经也属于自己的舞台,自己完全退了下来,但看到别人演出,江江一样能得到精神的满足。

 

 而这家初成立的公司,第一次商演,竟然赚了钱,对江江和她的同事,都是意外而又期待中的惊喜。只是,初到咋来到旧金山湾区的江江,她的大刀阔斧的主事风格,她打破传统的社区演出不付费的做派,无意中惹恼了一些不理解商业演出的人。他们在一些活动中,冷眼旁观,但是,江江非常理解他们,中国人喜欢权威,喜欢排资论辈,人家在湾区很多年了,早就有了各自的位置,难道还不如你这个才来几个月的人?后来也曾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有的人调侃她说:“社区活动是不赚钱的,你不是有盈利性质的公司吗?你有本事把“同一首歌”带到美国来......,

 


在普通人眼里,这仿佛如天方夜谭,因为,作为CCTV第3频道的品牌节目,“同一首歌”合作的对象从来就是政府部门,他们从未跟民间更别说跟海外私人企业合作的先例。诚实地说,当时的江江还没上升到“文化交流“的思想高度,她只是想试试,只是想证明自己有这个能力。

 


江江是一个倔强而很自信的人,她的自信,从来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孩子时候起,她都是凭着自己的倔强去做事,而且,只要她想做的事情,基本能成。

 


当年当兵在部队,在农村插秧,挑着比自己还高的装满湿稻子的担子,把瘦弱的江江的肩膀磨去一层又一层的皮,累趴在床上,第二天早晨爬起来继续干,江江是每一年的“五好战士”,  谁都不相信,她出自名门,是一个电影明星的女儿!竟然一点不娇气,甚至比农村兵更能吃苦耐劳,她的战友们至今还在博客里回忆这段往事! 再后来八一电影制片厂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磨练,江江已经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建立起了强大的自信心。 

 

“我肯定能做,我一定要把‘同一首歌’带到美国来”。她对自己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