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江出生的那一年,新中国正经历经济困难、百废待新的时期,但人们的建设新世界的热情和积极性,始终在高涨。
江江的爸爸,于洋先生,原名于延江,著名电影演员。
今年已经82岁的老人家,精神镌烁,宝刀未老,性格随和,开朗幽默,曾为原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以及演员剧团团长 兼 导演,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现在仍为国家广电总局任职 (仅有的几位在职老艺术家的其中一位), 他还肩任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的总顾问。
于洋先生早年丧父,母亲带着他闯关东,孤儿寡母,经历了人生多少的沧桑凄凉;母亲用做佣人赚来的血汗钱,送他读书,“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年仅12岁的他,为了给母亲分担生活的重担,在伪满洲映画株式会社应聘做了临时演员。

15岁那年,受早已参加八路军的二哥的影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同年,他在长春公安局担任侦查员,后来又服从组织需要,参加土改运动,又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炮兵第一纵任文化干事,他参加过四平保卫战,长春围歼战,他的出色表现,获得过四野颁发的渡江战役纪念章。
1947年11月,于洋加入东北电影制品厂,拍摄了人生第一部电影,《留下他打老蒋》,后来又拍摄了《桥》、《中华女儿》《卫国保家》。丰富的人生经历历练了他,而不断探索和实践,让他一发不可收拾,他主演的《英雄虎胆》、《青春之歌》、《暴风骤雨》、《大浪淘沙》等,他的表演艺术到了一个炉火纯青的地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南北大城市的电影院里,人们处处可以看到赵丹,于洋,孙道临,红极一时无人不晓的二十二大电影明星的大幅照片,可见他当时塑造的电影人物形象,是何等的深入人心。
江江的妈妈,也是著名的电影演员杨静,蒙古族,她的蒙古名字叫德勒格尔玛,“开不败的花朵”的意思,她是中国首位蒙古族演员。
杨静女士童年时,父母双亡,在哥哥家长大,14岁时,倔强的她离开哥哥家克服种种困难走进沈阳的助产士专科学校 上学,后来,她做了助产士,为哺育自己的大草原的人们带去福音,她用自己在学校的所学,在草原上亲手接生了一个又一个的小生命。在战争年代里, 她走进解放军的第四野战军的军政大学,
并参加过四平保卫战等战役, 在军政大学里,她能唱能跳,还会扭着汉人的秧歌. 在赛马比赛中她那愣头楞脑地骑在光背马的上的丰姿,风靡了整个军大,这个活泼的蒙古族姑娘引起了文工团的注意, 一个调令让她走进了军大文工团,从此走上了艺术人生路。
在合作拍摄电影“卫国保家”时,杨静女士跟于洋先生暗生情愫,两个充满朝气和阳光的男女青年,他们的爱情纯洁像天山的雪莲,如洗的蓝天,没有什么钱,一条兔毛围巾,就是他们的定情物;没有钻戒,更没有豪车,连婚床都是两张单人床拼接在一起,在宿舍里,他们就这样简简单单,用“十指相扣”,当做他们爱的信条,他们在同事和朋友们的祝福下,幸福地走到一起,从此,两人就这样相亲相爱,互相搀扶着走在这充满阳光和风雨的人生之路直到今天……
用江江的话说:“世界上最幸运的人出生了。”小江江虽然小,可跟父母笑得同样灿烂。
出生在这样一个洋溢温暖和爱的艺术之家,对江江来说,是何等的幸运。而在那个充满激昂的年代,江江的爸爸妈妈,积极投身于祖国的建设和文艺事业,江江从1岁多点还叼着奶瓶就被送进了北影幼儿园的托儿所……他们爱自己的女儿,可为了拍戏,他们 聚少离多。看着幼小的江江被早送晚接, 有时甚至不接,江江的父母焦急又担忧,于洋决定把正在山东老家任妇联主任的母亲接到北京一起生活,也帮助照顾孩子。
从此,在他们外出拍戏时,不需要再担心把孩子放到哪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