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时,“人民日报”海外版燕萍主编,让我参与报社主办的“您在海外最为关心哪些话题”活动:如国外如何自强不息求学创业、如何延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如何融入主流社会、如何排解孤独感、如何养老、如何引导子女学习中文。
诚实得说,这里面每个问题,我都关心,但因为家里最近半年出了些状态,让我迅速成熟(别笑!!!),而让我最关心的问题有两个:医疗和养老。
(一)医疗
首先,我最关心的是医疗问题,美国的医疗费用非常昂贵,有工作时,有固定收入,好的企业会给员工及家属买保险,公司付掉大部分的保险费用,你不会觉察到什么危机,但对很多中小企业,昂贵的医疗费用,让企业不堪重负,听同事说,10年前,我们公司的保险费大概100来块钱,所以,公司全部承担了这个费用,那时,保险的项目很好,大部分费用保险都能Cover,可保险费年年看涨,现在公司的保险不算太好的那种,如果一个人买一家四口的保险,也要1400多块一月,公司只能承担很少的一部分,对很多员工来说,这个保费无疑会影响家庭的正常开支,所以,选择买医疗保险的人很少,而买的人越少,Rate越高,让更多人望而怯步。
诚然,低收入的人群有政府的医疗照顾,但相信申请的过程一定非常繁杂,而且,要达到一定的条件才能申请到。
最麻烦的是中产阶级,有房有车银行有存款,如果没有工作,就要自己买保险,就要花大价钱了。而有些保险公司,拒绝带病加入保险(严重的病),从利益的角度上,保险公司没有错,可从人性,从道义讲,实在该遭谴责,这是奥巴马政府为什么冲破重重阻力,实行全民健保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美国,每个人退休后,都可以享受到政府的医疗照顾(也要自己付一部分钱),但有的人在未到退休年龄失业后,实在没有办法承担医疗保险费用,家里有位熟人,以前做技术员的,退休后,有医疗保险,没有太大负担,可他太太,一直在老人中心工作,现在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可又没到退休年龄,没有办法,去年,他们俩口子双双回深圳生活,等太太到退休年龄再回美国,听他们说,在深圳生活得很开心,看病也不太贵,但儿女都在这边,尤其是儿子都老大不小的了,还没结婚,他们放心不下。
而对年纪大的人,要么拒绝加入保险,要么付出高昂的保金。家里有位亲戚,70多岁,俩老人家来美国没拿过政府一分钱医疗照顾,但每月的保险费用就要2000多块,幸好他们早就在香港和美国置有物业,这个费用对他们还可以承担,但对普通人来讲,这2000块可能是他们每月的退休金。
寄希望于奥巴马总统的医改,希望不久的将来全民都能享受健保。
(二)养老
这里说的养老,跟钱无关,跟孤独有关。
美国人少地广,尤其是西部,不开车简直就如没有脚(如果以前的博文里提到过,您可别说我罗嗦)。大城市公共交通发达,可我们这里基本是公司、商业区和住宅群,出门干任何事情,要预备的一件事就是出门就要奔几十mail。上班下班的高速路上,看到前面的车慢的像只蜗牛,等得不耐烦,我会超车,可越过去,才发现司机基本上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家。不由感慨,有天我这么大了,说不定开车都开不动了,以后要留意,不要催促开慢车的人,别吓到老年人。
老年人开车,好像很自由,其实更多是无奈。
美国人讲究独立,孩子们长大,基本会飞出家里的暖巢,家里空巢了,俩老人家相依为命。我们邻居Cary有两个儿子,一个在纽约,一个在佛罗里达州,前年Cary兴高采烈跟我说:“我儿子邀请我们去做客了。”去看看儿子那么难,而我还从来没见到她两个儿子回来看看,我相信,让他们回家照顾父母,更是难上加难。
另一位邻居Bob也是两个儿子,一个在内华达州成家立业,小儿子也在这附近的城市,但没有跟他们一起住。有天,我下班回来,Bob突然从家里冲出来,大声喊我:“鸟儿,你等等,我要跟你说话”。看到他惊恐万状的样子,我以为他家里出什么大事了,Bob说:“我老婆出门1个多小时了,你看看,天都快黑了,可她还没有回家,我不知道她出什么事情了。”
我这人历来容易激动,马上就出主意,她有没有跟你说去哪里了,我帮你去找找?要不要报警?我先生走出来再问一遍,轻声安慰他:“没事,不就是出去买点东西吗?别担心,你先回家坐坐,看会电视,她很快就回来了哦。”
Bob突然不好意思了,笑笑说,可能快回来了,那我回家去了。我叮嘱他:“等20分钟再没回来,再来敲门哦。”
我正在厨房做事,看到Bob老婆开车回家了,一会Bob真的来敲门了,很高兴地说,没事了,她回家了。表情俨然孩童。
很快,我发现Bob以前开出去遛达的红色小跑车不见了(可能卖掉了吧),出门都有太太开车,去哪里都带上他。
这件事情让我感触很多。因为每个人都会老,都会有身体虚弱的那天。孩子将来会有自己的家,自己的生活,我们怎么养老?
可能朋友们有很多的好主意吧,因为国内国外,其实,大家都面对差不多的问题。你们想过怎样面对这些问题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