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一直在忙,忙到不知今昔何年,一个朋友打电话给我,说15号搬家。我说,那你不是浪费半个月房租?她笑话我:你糊涂了?今天11号了。我还把记忆停留在元月1号,到各位博客朋友那,说新年快乐的时候。
转眼进入2007年,而且新年都过了14天了,卷缩在家里,就像在洞穴里生活。世界上的一切都与我无关。我知道,人要想做点什么,是需要沉下来磨的:时间加实践。
好长时间没有认真写过博客了,前时看了很多博客写着写着就出书了。很羡慕,期待有天也能像他们一样,有本属于自己的书:好歹也是自己的。
昨天是周六,想去找一些资料,去了很多家书店都没有找到,后来突然想起来附近开了家中国书店,特点是:从中国直接运输过来,按离岸价格折算成美金销售。美国的书历来贵得离谱,所以,很多人利用周末去这家书店买书。
书店所有的书一律横行的字,以前图书馆或书店的书,基本上是台湾或香港的书,都是从后翻过去,直行的,还是繁体,看起来费劲。所以,一看到那些熟悉的书籍模样,熟悉的设计版面和语言习惯,钻进书店,很快就乐在其中。
书的确很便宜,一个大大的货舱,一排排架子,各种书籍应有尽有,特别是小说名人传记。还有韩红,羽泉,张学友和一些音乐CD。看到那么多书。突然有种感觉:我不想买书我也不想看书,我宁愿读博客。不想看书,是逃避,因为书实在太多,读不过来,读了就读了,想跟作者说句话都难。而博客不一样,各种资源和思想非常透明,可以随便说话,交流。这些天没去走动,也没有写什么,但每天还是有朋友的关怀和问候。我想,书实在太多了,写得好的人实在太多了,自己的文字,像陈道明说的:“担心污了读者的眼睛。”
我想说,90年代后,随着大陆来美人数的增多,文化结构上也发生了变化。书店附近有家文化公司,以前会举办很多活动的,是台湾人办的,里面有很多书,尽管都是免费借出去的,但整个大楼,已经门庭冷落,这是阿扁上台后,政治因素而造成的。
比较之下,这家书店却是门庭若市,很多国内的饰物吸引了孩子们的喜欢。他们嘴里说的是英文,但却对木或竹制的风铃感兴趣。还有国内市场上常见的大头娃娃,鞭炮,红辣椒(过年装饰用的)
,都爱不释手。
我还看到了很多国内的文具和饰物,几小时转下来,感觉跟在国内一样,上次回国买了很多橡皮泥和好看的圆珠笔本子带回来,以后想买不用再自己费力当搬运工了,这不现成的买吗?
店员的和顾客在吵嘴,是关于DVD机器的问题。他们的对话很有意思:
顾客:你看看,这个机器拿回去,在你这买的碟,拿出去放不了,我拿到家里另一部DVD上却能放?为什么?
店员:那你换一部吧。
顾客:你看看吧,为什么放不出来?
店员:那我退钱给你吧。
顾客:我不是要退也不要换,我要你看看,为什么放不出来?你给我放出来不行吗?
最后,两个人声音越来越大,没有解决问题,只好退钱走人。顾客很不高兴。
非常地道的中国式吵架,非常美国化的处理方式。
突然又想到“文化侵略”
这个词,以前在广州读生物博士的同学,我请他吃麦当劳,他反感用手抓东西吃,突然大声喊服务员:“给我拿筷子来。”
周围一片嘲弄声,他跟我急:“你看看,这吃东西都是什么人?孩子多,大人陪吃。这叫文化侵略,懂吗?我们的下一代都快成洋奴了。我以后有孩子,绝不准他进麦当劳。”
这边有个老师很幽默,每次见到我,就会笑迷迷的眯一下眼睛:“Hi, Sherry, Long time no see. ”
我猜,他一定知道“Long time no see. ”就是中文“好久不见”
演变过来的,所以总是故意眯眼睛扮鬼脸,嘿,这不也是“文化侵略” 吗?
但我更愿意,不管异族还是同族,各种文化不是侵略,而是彼此切入,交融;人与人之间,不是隔膜,欺骗,而是彼此信任和扶持。
听着这浓浓的乡音,看着熟悉的文字,眼前晃动的全是清一色的黄皮肤黑眼睛,很亲切。连吵架声也那么亲切。
突想:其实,海那边并不遥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