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两性塑料布革命工作二姐一块 |
分类: 生活札记 |
很多年前看作家张贤亮的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时隔数年故事的内容淡忘了,甚至男人主人公的名字也记不起来,但作家笔下女主人公,却是我心中最典型的精致女人。
这个精致女人的具体表现是:把两个简陋房间之中的门拆下来锯成两半:一半放在用砖块砌好的“饭桌”上,另一半还是用砖块砌成一个“书桌”,因为男人是一个读书人,所以,书桌是必要也是家里最重要的家什了,再用塑料布一盖,终于有了两样像样的“家具”了,……
大哥有个好朋友,从部队转业回来后也没有工作,家里兄弟多,结婚后,经济上长期没有好转过。后来终于带着老婆进城了,最初给朋友开夜班的士,挣到钱后,再亲戚朋友借点,买了新的士,10年下来,还清欠款,在老家砌好两套大房子,把两个儿子送上了大学,家里也有了存款。
而大哥朋友的老婆,却也是一个精致女人。在她租住的房子那,城里人淘汰的旧沙发,她不知怎么把它弄上了5楼,在街上买了一块布逢了个布套,家里就有“新沙发”坐了。别人穿了不要的旧衣服,她洗干净,太阳底下晒晒,再动手改改,一件像模像样的衣服就穿在身上了。
回去的时候就坐过那条沙发,心里非常感慨。相信,大哥朋友之所以有今天,与这个精致女人是分不开的。
母亲也是我心中的一个精致女人。做了几十年的“革命工作”,那时候,做“革命工作”是没有价钱可以讲的,所以,她必须离开家庭,含泪把孩子留在老家,独自去很远的单位去工作。
家里5个孩子,加上姑妈和她女儿,在那物质生活非常的贫乏的年代,生活之艰苦可想而知。
母亲唯一的外套是一件黑色的灯心绒列宁装,大冬天,晚上母亲洗好,用火烤干,叠好放在枕头底下压着,白天干干净净的穿了上班。
手头一直保存着一些母亲年轻时的照片,就是这件衣服,头发用一个黑色的发卡卡住,往耳朵上一挂,发梢往前勾,精干俏丽。
80年代,母亲还在工作岗位上,那时,家里其他孩子都工作了。我跟二姐念书,母亲在单位分到了3间小房子,终于可以把我和姐姐接到身边了。父母一间,一间做厨房,我和二姐共一间,我记得那时家里最多的就是塑料布。桌子,床,哪里都盖一块,桌子底下可以放东西,床底下还可以放上泡菜坛子,塑料布一盖,家里整齐干净。
那个时候的条件也就这样了,但母亲用自己的能力把家的温馨经营到极致。
精致女人勤快,善于持家;如果说男人是社会的脊梁,精致女人就是家中的支柱。
现代女性,早就脱离了物质上的贫困。漂亮衣服自不待说,进辛巴克喝杯咖啡,看场音乐会,抽抽女士烟,时尚又自信。
生活方式都是自己选择的,选择喜欢的生活,是女性地位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但是,我眼里的精致女人不是白皙的面孔,纤纤玉指,小车名牌包装下的女性;而是温良,淳厚,勤快,可以跟男人同舟共济,不离不弃的女人。
富裕的日子,轻盈洒脱,不会因有钱而骄矜;不顺心的时候,不卑不亢,知足有韧性,也有能力给家人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家的、有分量的女性。
这些精致女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众人公认的漂亮。我想,她们并非个个美丽非凡,它们漂亮的不单纯是外表,还有一些其他更重要的因素。
精致女人,一直是我效仿和学习的对象;我喜欢精致女人,也在努力做一个自己心目中的精致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