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心得之“有教无类”-浅析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社会意义

(2008-01-13 00:46:26)
标签:

文化

分类: 美文欣赏
摘要:本文通过《论语》中有关于孔子治学与仁爱的思想,扩展到其对“有教无类”的影响,从而回到现实生活当中。分别从“有教无类”思想对教师自身的要求和“有教无类”思想对全民素质的提高及对基础教育主体地位的巩固等方面谈了笔者自己的看法。最终得出结论:“有教无类”的思想对巩固基础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有很重要的社会意义,同时不容忽视教师本身的长足进步。
关键词:有教无类;仁政;品格修养;基础教育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治学建立在自己对贫富均等看待的基础之上,于是乎他提出了在自己得课堂上“有教无类”的主张,首次打破了中国古代官办教学或是只能有钱人家的孩子才允许进学堂的惯例。“有教无类”不仅仅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革新提出了改进的方法,而且孔子办私学的模式更是带动了中国古代社会广大的平民阶级希望提高自己孩子科学文化水平的需求。但是学生在进入学校的同时,面临的问题是:否真像是一般人所期望的那样,学到自己想要学到的东西,还是这个学习的过程本身只是一种受教育的形式?另外,这些学生在进入学校后,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是自己再熟悉不过的老师。而老师是否具备一个完整的人文、社会素质,以此来正确的引导自己的学生?所以,综观《论语》,孔子有关于“治学”和“仁政”的思想在其中体现的无比完美,这些思想其实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孔子所要培养的一批能被委以重任或能当老师的人。最后老师有了一个好的社会和人文素质,再加上对学生的关怀,中国的基础教育才能走入一个新的纪元。下面我们有必要关于“有教无类”围绕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有教无类”源于治学,其要求教师必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有教无类”是要打破中国古代一直以来学习在官府的模式,为的是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教育,以至于不被社会所摒弃。但是孩子到了学校以后,这一时期的学习主动权除了孩子自己之外,还要求教师去引导。于是乎教师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变得异常重要。所以,孔子交给了老师甚至是我们平民大众学习的方法。如孔子说:“吾时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不逾矩”。意思是说孔子本身从十五岁就开始学习,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懂得规矩”的过程。又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亦”,说的是时常复习学过的功课,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如“君子不器”说的是真正的君子不应该像器物一样,只有一方面的用途,其肯定了复兴型人才在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得实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将“学习”和“思考”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以至于融会贯通,使自己不会因为某一方面的缺失而丧失整体想要达到的效果。又如“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说的是“正道直行”的道理,反对花时间和力气来攻读异端邪说之类的书籍和研究诸如此类的学说。由此可以看出,为人师,老师在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前提是应该以《论语》中关于“为学”的知识为前提。
二、从“有教”到“无类”的过渡,有助于提高教师关于“仁”的品格修养。
老师会教学生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只是一味的学习课本知识而缺乏道德方面的修养,抑或是丢失观念上基本为人处事的方式和态度。那么,这些老师就会在自己的基本素质和内涵上出现偏差,另外他们就会对这些出生卑微的学生产生厌倦感,这直接关联着那些家庭贫困的学生是否能受到和其他学生一样公平的教育。所以孔子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常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说的是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的过穷困的生活,也不能长久过安乐生活。有仁德的人才能安心于实行仁德,有智慧的人才能善于利用仁德。他告诉老师们关于对待贫穷和富贵的学生,应该摆好心态的重要性。“苟致于仁,无恶也”。说得是如果长久的致力于仁德,就没有坏的思想袭击自己。“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说的是在生活中君子贵在重义,小人却看中利益。为人师,可以参照此言来规范自己的品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说的看到贤能的人,应该更加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应该反思自己,是否存在和他一样不贤德的地方。“以约失之者鲜矣”,说的是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而过失就会少了。这表明想要成就一位好老师,也该改时刻注意约束自己的行为。当然,以上这些并不是专门说给老师听的,而是孔子对所有人的教导,但是作为教育界的舵手,老师们应该从中有启发。
三、“无类”的思想,有助于淡化受教育者的社会地位,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
这里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提高全民的素质,抑或是通过何种途径提高全民的素质。如果给学生一个教育定位,即不仅寻找到一个可供学习(学校)的地方,而且找到一个学习的目标,从而坚定不移的学习,最终让他们怀念教育界的整体就像是怀念孔子那样,不仅“老者安之,朋友信之”,而且“少者怀之”。另外,一个值得被解释的问题就是:如何学习。这个过程有不仅是一个完全接受文化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真正的复合型人才所具备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鉴于这一点,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的是视经常温习功课、朋友的到来、无知者不气恼等都为快乐的事情。老师要是能作到这一步,他的学生就会因为老师自身的原因而络绎不绝的前来求教。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说得是曾子每天多次反省自身的事:给他人出谋划策是否忠心耿耿,与朋友交往是否讲求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已经温习了。孔子说“入则孝,出则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之”。说得是孔子回到家里孝顺父母,外出见到兄弟行兄弟之礼。恪守忠信,广泛的亲睐朋友和崇尚仁德,在这些事情中间还有余力的时候,就去学习。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说得是君子吃饭的时候不应该求得特别饱,居住的时候不应该求得安逸,对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应该负责,这样的话就可以游弋于道义之中,这就是所谓的学习了。以上孔子和曾子的言论都是关于怎样学习和学习的种类,如何拓展自己课本知识之外的能力。对于求学的学生来说,以上言论丝毫没有涉及到他们的社会地位问题,有的只是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和多元化,这有助于扩大教育者的群体数量,增强主体教育界的实力。
四、“无类”的思想,有助于扩展生源数量,巩固基础教育的主体地位
基础教育的主体地位从古至今在中国的发展均处于薄弱地位,或者准确的说是有钱人的教育。在地域上,尤其表现在东、西部和南、北方的差距。这样的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人们自己的观念意识,从而导致的结果是: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只有少量的学校能获得这样被教育的权利。相比较而言,高考落榜生并不是“不聪明”抑或是“智商不够高”而学习差。只是因为他们的基础教育收获的不好,并且是一路“混”过来的。到最后,“高考”这道门槛将他们挡在了外面。但是再看看高校的教育,一部分学生的入学成绩虽然很高,但往往是高分低能。另一种现象是国家在逐步的改变政策,加大高校招生的力度。值得注意的是基础教育的落后,使得这部分被免强招收进来的学生在学校中逐步落伍,赶不上其他学生的学习进度,甚至赶不上学校正常上课的进度。
结语:
所以,综观《论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将“有教无类”的思想渗透到从小学就开始的基础教育当中去,在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同时,狠抓基础教育,除了大量的投资外,还应该保证其质量。当然,这个过程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仅表现在能力方面,还要求其具备多方面的恶素质和一定的人文情怀,只有以此求是,我想我们的学生,高中毕业后即使不考大学,其他方面的能力均能达到大学招生的标准。
另外,笔者认为:中国教育界,对于教师,应该要求其具备相当雄厚的专业知识和以“仁”为基础的人文情怀。我国在大力普及基础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正视“有教无类”的思想在对国民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地位等方面作做出的重大贡献。当然,这个阶段也并非单单是形式化的问题,它要求我们更需要注重真实的、内在的东西,以此来去除现今教育界的某些弊病。

 参考文献:
《论语.孟子》                        哈尔滨出版社             2006年
《读〈论语〉心得》  王少农            海潮出版社              2001年
《〈论语〉读本》                         中华书局              2007年
《〈论语〉辨惑》      萧民元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
《论语新探》      赵纪彬               人民出版社             1976年
《四书感悟:大学、中庸、论语》 黎孟德   巴蜀书社              2005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