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还是特朗普?
(2016-11-10 09:21:13)
标签:
川普美国大选希拉里华盛顿 |
分类: 时政 |
美国大选揭晓立即给中国语言文化圈出了一个难题:只能有一个新总统,川普还是特朗普?美国有投票权的华人都叫他川普,国内官方媒体都用特朗普。在草根与精英的对立中,哪一方更可能获胜?美国华人有没有可能通过微信凑钱租架小飞机、拉出条“要川普,不要特朗普”的横幅,掠过新华社、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上空表达意见?我感觉更现实的做法应该是将自号“川粉”立即改成“特粉”,对川普的爱称由“川爷”改成“特爷”。
2017年1月20日以后,川普既成为选战支持者的总统,当然也是反对者的总统,我更关注的是美国两个尖锐对立的群体未来消除分歧的可能性。从目前尚不完整的投票数据看,将川普送进白宫的首要因素是4千多万白人蓝领阶层。他们正面承接着全球化带给美国的负面冲击,比如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工作机会的大量流失。这个群体的投票热情直接影响到宾州、俄亥俄、密歇根、威斯康星这些“铁锈地带”的走向。奥巴马两次大选都拿下了四个州总共64张选举人票,但这次希拉里基本全军尽墨。
由于希拉里的历史包袱,她没能激发出民主党坚定的支持群体非洲裔、拉丁裔和千禧一代年轻人的投票热情,因而无法抵消白人蓝领倒向川普的选票。她在这三个群体中的表现都不如奥巴马2008和2012两次大选。
当电视直播中俄亥俄进入川普地盘、宾州开始吃紧的时候,我用蓝领工人最爱的摇滚明星Bruce Springsteen的歌曲《扬斯敦》(Youngstown)塞住了耳朵。扬斯敦大致处于俄亥俄城市克利夫兰和宾夕法尼亚城市匹兹堡之间,20世纪50年代以前这块地方是美国最大的钢铁生产中心,也是其后美国制造业衰退最严重的地区。“铁燧、焦炭、石灰岩,高耸的烟囱插云天”,歌中唱到了扬斯敦人当年依靠钢铁工业来养育儿女、支撑中产阶级生活的情景,但相继受到来自日本、韩国、中国廉价钢材的影响,这样的日子几十年来已经逐渐消失。
作为蓝营的传统票仓,2012年大选奥巴马在扬斯敦所属的Mahoning县取得64%对35%的成绩,比对手罗姆尼多赢3万5千张票。相比之下,希拉里昨天仅以49%对46%取胜,与川普的差距降至3500票,类似票源严重流失的状况同样也发生在相邻的几个州才有了满盘皆输的结局。问题在于,白人蓝领工人们今天寄予希望的川普总统未来四年又能如何回报?仅仅在铁锈斑斑的废墟前贴上“川普”的商标恐怕很难让俄亥俄的钢铁厂重新冒烟,或者让威斯康星的机械厂恢复轰鸣。19世纪后期,美国农业劳动力一度占据着就业人口的50%,目前只有不到2%,没人可以让现在的美国倒流至1870年。传统制造业衰落造成的阵痛固然需要国家层面的体恤和帮助,但回到过去似乎无法成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且从这次选举看,原本民主党更擅长一些的工作现在由选民委托给了地产商川普。未来的发展或许有些新鲜元素,不过我认为更多的将是巨大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