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影视 |
观察美国社会的时候,我习惯用中国来对照。上面来了严厉政策,下面的普通民众会用相似的对策来规避。6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要求青年下放农村,但已婚者可以留在城里。我相信,那个时候有不少年轻人以婚姻为手段,拒绝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太平洋彼岸的美国正深陷越南战争泥潭,约翰逊政府实行强制征兵,每个青年都有了为国捐躯的机会。但已婚者例外,有家室的人不用直接到前线参加野战排,他们可以在后方工作。为了拯救同龄人的生命,年轻姑娘黛安决定捐出自己。她要与威廉结婚,这样一来,威廉应征服役以后,可以留在德国而不用去越南。
黛安由林赛·洛翰主演,她是电影《鲍比》里众多角色中的一个。虽然她的做法未必符合美国当时的国家利益,但历史证明,反越战符合美国的长期利益。从这个角度说,林赛的角色是个理想主义者。她结婚,既不为钱,也不为爱,而是出于救人一命的慈悲情怀。因此,即使新婚的丈夫不知道她的肚脐是朝内还是朝外,她也不生气。
在实际生活中,林赛与理想主义基本无关。她才21岁,却成名已久,不过父母很难教育自己的孩子以她为榜样。林赛最近是非不断,她酗酒、吸毒,还因为酒后或者吸毒后开车而被拘捕。
错位是这部电影的特点之一。除了演员与其扮演的角色间的错位,电影中还有更有趣的错位。片名角色鲍比是罗伯特·肯尼迪的爱称,电影其实没有用镜头直接表现他,除了几个背影,他只出现在历史资料中。鲍比是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弟弟,担任过司法部长。1963年兄长遇刺身亡后,他淡出继任的约翰逊政府。1966年,鲍比参选纽约州联邦参议员并轻松获胜。
1968年初,他决定参加当年的总统大选。在民主党总统提名竞选中,鲍比逐渐领先对手麦卡锡。加利福尼亚州的选举结果至关重要。6月4日,鲍比要到竞选总部---洛杉矶的大使酒店---和支持者一起集会,等待选举结果揭晓。电影开始的时候,大使酒店刚刚经历一场火灾报警带来的虚惊。随着时间的推移,众多角色相继粉墨登场,头绪繁杂,他们经由大使酒店连缀到一块。全明星阵容集体演绎了这些角色,包括酒店经理、餐厅经理、厨师、竞选工作人员、志愿者、记者、酒店常驻的毒贩、电话接线员、退休职工等等。
电影就像是一块块布片缝起来的被子,很难说导演的裁缝活做得完美无缺。人物刻画草率肤浅是这类片子的固有缺陷,《鲍比》没能完全克服,不同故事线的安排偶尔显得突兀。但综合起来说,整块被子的效果还不错。如果你真喜欢《清明上河图》的风格,如果你对美国当代史特别感兴趣,《鲍比》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你希望深入琢磨电影艺术,看看虚构的剧情片如何使用历史资料,那你一定要看看《鲍比》。将历史资料和剧情融为一体,这部电影并非首创。《阿甘正传》中,阿甘曾经和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三任总统亲切会面;2005年的电影《晚安,好运》中,由演员扮演的CBS记者爱德华·莫罗对阵资料片中的参议员麦卡锡;还有伍迪·艾伦的《Zelig》。
《鲍比》提升了历史资料的作用,这些纪录片、新闻片镜头成为电影叙事的核心之一,罗伯特·肯尼迪的形象完全通过这些材料来塑造。电影中的鲍比是一个相当有魅力的政治家,他秉持世俗理想主义,倡导实现种族平等、减少贫富差距、重塑美国信心,他还关注环境问题。电影中有一个鲍比和孩子们聊天的资料镜头,他们谈论着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他说,二十年后,纽约人没准要带防毒面具才能上街?
在大使酒店宣布加州初选胜利的当晚,鲍比经过酒店厨房的时候被刺杀。电影用一组动荡不安的镜头来呈现当时的混乱场景,在音轨上则是鲍比从前的演讲,他以极为冷静平和的语调,倡导用非暴力手段解决社会冲突。又一个艺术效果上相当成功的错位。
四十年过去,鲍比关注的所有问题,每一个都还是那么尖锐。随着兄长约翰·肯尼迪、马丁·路德·金牧师还有鲍比自己相继被刺杀,他们所代表的世俗理想主义逐渐成为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