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影视 |
笑是良药。世界上各个民族都需要幽默,但不同的民族对笑话却各有偏爱。有没有全世界都管用的笑话?有,但一定不多。
某些人的笑料却会成为另外一些人的毒药,这种情况更常见。美国人开的玩笑可能会激起其他国家的强烈反应。试试这个吧。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英勇的歼八飞行员王伟不幸失踪。当时美国晚间脱口秀节目的主持人说,这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王伟,wang wei,跟wrong way太像了。走错了路,不撞上才怪。观众哄堂大笑。如果中国的热血青年知道了这个笑话,一定豪情顿生,恨不能潜入美国,在脱口秀的剧场外埋伏好,等主持人出现的时候,用54手枪结果了他。
其实顶多只能责怪主持人对国际事务的敏感性缺少认识,要说他真有什么恶意,比如鄙视中国之类,那也实在冤枉。在美国流行文化背景下,他这个玩笑算不上大错。
文化差异导致了笑话变成毒药。如果希望了解不同民族的特性,从笑话着手应该算有趣的起点。正因为这样,《在穆斯林世界寻找喜剧》这个故事自然有吸引力。
故事背景是这样的:美国政府终于意识到,理解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很重要。他们决定以笑话作为突破口,因为你真要了解一个民族,首先应该懂得他们的笑话。在目前的形势下,重中之重当然首推穆斯林。什么样的材料可以让穆斯林发笑?国务院建立了专门委员会来推进这个研究项目,他们开始寻找合适的人选。
承担这个艰巨任务的阿尔伯特·布鲁克斯是美国有名的喜剧演员,出演过不少电影,还为动画片《海底总动员》(Finding Nemo)的主角配过音。布鲁克斯是犹太人。让犹太人去了解穆斯林笑话?这个安排本身就有点好笑。
美国国务院安排布鲁克斯去印度和巴基斯坦调查一个月,交出一份500页的报告。在为国效力并因此获得“自由奖章”的念头驱动下,布鲁克斯上路了。
他在新德里尝试路边调查的方式,随机选择行人问话,“什么让你们发笑?”结果大失所望。后来,他决定找一个剧场,表演自己最拿手的剧目。他品尝了更多尴尬,全场几乎没有笑声。布鲁克斯以为观众不懂英语,他让懂英语的观众举手。印度人懂英语的太多了,几百位观众绝大部分都举起了手。这个镜头是整部电影中难得的几个亮点之一。
笑话的有效程度不仅受语言限制,更取决于文化和社会背景。电影中有一个笑话,布鲁克斯说,“我参观了印度的很多地方,很多了不起的地方。我去了克什米尔(Kashmir),顺便拜访了我的一件开司米(Cashmere)毛衣。”Kashmir和Cashmere这两个单词的英语发音几乎完全一样,美国人会发笑,印度人不会。更何况克什米尔涉及印度的国家利益,他们跟巴基斯坦因为领土争端已经多次兵戎相见。印度人怎么笑得出来?
如果一部电影达到“良好”、让我打出80分,必须符合一个基本条件:故事要营造出持续的推动力。这部电影缺乏这样的推动力。片子的前15分钟还行,自布鲁克斯乘坐的航班在新德里机场降落开始,质量就开始下滑,一直到结束。布鲁克斯在电影中编的笑话大部分真没什么好笑的,不仅对印度人无效,其实美国人也难得笑出来。
原以为这部片子会对幽默或者笑话的民族性这个话题作出哲理性的阐释,这个期待落空了。导演也许有这个愿望,但我没看出来他做过任何认真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