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的冬天——冰面上的这点事儿

(2009-01-21 00:16:38)
标签:

老北京

冰场

冰床

冰车

冰道

冰面

什刹海

北海

紫竹院

玉渊潭

中山公园

杂谈

分类: 北京冬天这点事儿

听老辈儿讲,以前老北京的冬天是气候寒冷,严冬里有时风雪连天、大雪飘飘,天地一片白茫茫。那时的人们都穿得特别的严实,这自然也就和数九歌中的“一九、二九不出手”这句话联系起来了,不过虽然冷,但似乎玩的东西也不少,像男孩们玩的“打仗”、“弹玻璃球”、“拍洋画”,女孩们玩着永远玩不够的“跳猴皮筋”、“踢毛毽”、“跳房子”。不管男孩女孩,虽然跟冷风中冻得流着清鼻涕,但还是热情洋溢的玩出一身汗,却仍然不肯歇着,仿佛没决出实在寒冷的冬天。但这种景象仿佛在现在却找不到了。记得我还在跟哥们儿弟兄追着打雪仗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儿了。

这几年北京很少能够看到那种白雪飘飘,雪花飘满都城的每个角落,落满四合院的屋脊、树枝和整个家庭的景象已经很久没有看见过了。仿佛有的时候听到天气预报说要下大雪的时候心里边反而露出兴许的高兴和激动。但往往整个北京城都严阵以待准备好好面对一下大学地挑战的时候,这雪反而就不来或者是吝啬似的掉下徐徐可怜的雪花,还不是大片的那种。让人很是失望。

现在冬天的娱乐项目好像也没有以前的那么丰富了,但到冰场滑冰还保留着很高的人气,以前老北京在严冬的时后冰冻得很厚。那时在冰面上常玩的是“滑冰车”。要说这滑冰车的玩法,从明清时候就产生的一种冰上游乐or冰上运动。明朝的刘若愚(明宫廷杂史《酌中志》作者)就在《明宫史》书中就曾描述过宫庭里边儿的冰嬉那点儿事儿的场景:“琉璃新结御河水,一片光明镜面菱。西苑雪晴来往便,胡床稳坐快云腾。”在这里边儿所说的胡床就是类似于雪橇的拖床,也就是冰车的一种。到了清朝时,因为满组就是自打关外进的北京城,当然他们就更是喜欢在冰上玩了。不论你是皇帝还是八旗贵族首领们,每到一年里的冬天就会到西苑三海地方检阅八旗兵在冰上的练武献艺,练武前还要举行鸣礼炮等礼仪,皇帝还要坐着冰床观看。道光皇帝曾有诗曰:“爆竹如雷殷,池冰若砥平。”另外至到今儿个故宫里边儿还收藏有一幅《冰嬉图》,上面描述的则是乾隆皇帝时期在冰道上举行精彩表演游乐盛景。清朝那会儿还有一种专供皇亲国戚用的高级轿式冰床,叫“暖冰床”。冰床上面儿是暖轿,下面则放置着用于驱寒保暖的炭火盆儿。有传说说:大孝子皇帝乾隆的生母圣孝太后花甲寿辰时,她老人家要从常住的西郊畅春园去紫禁宫里庆寿,为避免途中受寒,就曾使用这种暖冰床,沿长河冰道至西直门高梁桥后而入城进宫。可见这冰车儿也分个三六九等的,用处也是真不少。

另外,三九、四九的时候,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们则是常用竹竿敲打屋檐儿下结成的冰凌和树梢儿上的冰碴,还常在院子里or胡同中的冰道上玩“溜冰”的游戏。那时的孩子们大都穿着那个时代流行的五眼系带棉鞋,为了禁穿防鞋底过早磨破,家长都还要在鞋底的前后掌钉上几个铁鞋钉,或着钉上用废轮胎剪成的鞋掌,这种底的棉鞋正合小孩子们的心意,正适合滑冰用,胡同里的男女孩子们时常排成一队顺序在一条条的长冰道上滑着、溜着冰,其乐无穷。在清朝、民国时候儿起在民间也盛行这“滑冰车”,有善于生计的人则用木材做成长五尺宽三尺的冰车,常在护城河、什刹海、二闸等地河道上,由人先拖拉后溜滑行驶,那冰车走起来的速度跟飞似的,坐着的人心旷神怡得。有的孩子的冰车上还安个小椅子,坐在上面用两根儿小木棍儿撑在冰面上滑行,这是当时男孩儿们(当然也会有女孩儿)在严冬冰雪季节倍儿喜欢的一种游戏。

现在随着北京城市环境的整改和管理,不能像以前那样随随便便就在结了冰的湖面上、河面上滑了,当然还有安全方面的考虑。现在政府这边公家开放的冰场也有不少,而且人气也不低,不论是年轻情侣,还是小孩儿儿童,老人们都会到冰场乐呵乐呵,表现出一派其乐融融的场面,甚是惬意!!!

正所谓是“十月冰床遍九城,游人曳去一毛轻,风和日暖时端坐,疑在琉璃世界行。”

北京的冬天——冰面上的这点事儿

北京的冬天——冰面上的这点事儿

北京的冬天——冰面上的这点事儿

北京的冬天——冰面上的这点事儿

北京的冬天——冰面上的这点事儿
路过什刹海冰场的时候照的

现在开放的冰场都有:什刹海冰场,北海公园冰场,紫竹院公园冰场,玉渊潭公园冰场,中山公园冰场,团结湖公园冰场,北大未名湖冰场,水立方旁(鸟巢)溜冰场,陶然亭公园冰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