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传统节日杂感文化 |
新春的脚步正迈着缤纷的步伐向我们走来,值此喜庆之际,向各位博友送去我最诚挚的祝福:
福啊,福!希望我对您的祝福就像今冬的雪一样多,让您永陷福窝!
鼠啊,鼠!祝您鼠年发大财,鼠钱鼠到手抽筋,让您永远数不完!
且看我们的传统节日都吆喝些什么.
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
这些节日原本都是为吃而设立的吗?细究其源,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其各自的纪念意义,而吃什么只是其副产品.比如春节,也叫“年”。据说“年”是凶恶怪兽,每到腊月三十晚上便出来噬人。人们为了免遭伤害,就把肉食放在外面,等“年”出来食肉时,就穿上红衣服,点上火把,合力围攻它。等“年”逃走,人们就相互道喜。这样年复一年逐渐演变,每逢过年,人们就拜年,贴春联,放鞭炮。
比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比如端午节,传说屈原自投汨罗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比如中秋节,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这些节日里的重要活动都不是吃.
可是这些副产品如今怎么都变成主打了呢?过去可能是因为穷怕了,故而政府的宣传导向在如何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节日期间大量报道相关食品供应情况.宣传多了,过什么节吃什么东西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了;现在则多与商家炒作有关,大小节日都成了商家大赚特赚的契机.精明的商人牢牢抓住赚钱的良机诱导消费者,于是老百姓情愿快快乐乐掏腰包过节啦!
前一篇:2008年1月关键词----雪
后一篇:给您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