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人与风景胜地

(2007-11-02 09:55:58)
标签:

人文/历史

文化

风景

文人

谈天说地

 

中国的文化人似乎与山水、自然有着特别的情结,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好像永远无法割断的情愫.多情文人与美丽山水结合的结果就是那一篇篇传诵千古的至情至性的美文,现在说起很多风景名胜,我们非常自觉地就会联想起某一位文化名人,正所谓景以人名,人以景传。比如

 

如果没有崔灏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以及李白的"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自唐以后屡屡遭到破坏的黄鹤楼会一次次得到修复吗?

  如果没有范仲淹字字珠玑,情景交融,内容博大,气势磅礴,语气铿锵,尤其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句,哲理精深,体现了中华民族之伟大精神,为人们广为传诵的《岳阳楼记》;如果不是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览胜境,凭栏抒怀,并记之于文,咏之于诗,形之于画.同样屡遭毁坏的岳阳楼,而今安在哉?

 

    如果没有白居易的词“江南好,最忆是杭州”,没有苏轼的诗“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两相宜”,没有历代文人香词艳赋的粉饰,杭州会不会如此地芳名遐迩?

  扬州也是一样。当年隋炀帝为了观琼花,开凿了一条大运河,扬州的繁华旖旎随着琼花的芬芳传遍天下,从此后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销金窟,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明月在扬州”的锦绣地,是“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的温柔乡。

  可是,若没有杜牧的诗魂相许,若没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感慨,若没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的怀恋,纵然扬州是千古名城,她还会不会如此情致婉转,缠绵得刚烈。霍霍地立在浩淼的水烟里,千年仍有自己的风骨?

    写扬州的月夜,再没有人写过他。千载,有多少人从他这里偷了意去,数不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直接将他的诗写进了词里,怪不得王国维批姜夔写的格,又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落第二手。”评的实在到位真切。

......

    文人们用那一枝妙笔,记下了我们那些若隐若现,若丝若缕的感觉,用山水的意象来形容我们质朴的灵魂。大自然的万物是相通的,文人就像一条纽带,把世间的万物与我们的心连了起来。也许有一天的静夜,你独自坐在水边,望着高山,看见一弯新月在群云的环抱下从山顶缓缓升起,你会不会想起几千年前的诗人与文人,会不会也有一丝凄凉涌上心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