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是自己几年前的一篇教学论文,在此贴上,欢迎博友批评指正.
还是删掉的好
——《荷塘月色》指瑕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力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读着这篇散文,一股清新、淡雅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屡屡,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正是这诗情画意蕴含着作者艺术的孤意与苦心。也难怪人教版新老教材都把它列为高中语文讲读篇目。不同的是新教材(2000年后版)将旧教材(1999年之前版)中删掉的几处又补充了进去,恢复了作品的原貌,尤其是关于江南采莲场景的描写与引述,更鲜活地反映了古代江南采莲季节青年男女无拘无束的爱情生活,这是作者由眼前的荷塘美景所引发的联想。旧教材删掉了这一节,只保留“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这几句,至于哪些诗句,文章里没有,读者如何去感知?新教材保留了此节,文章内容显得充实生动多了.
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笔者以为文中另两处恢复原貌的句子有损文章的表达,不如删掉的好。
其一在文章第四自然段,作者连用拟人、比喻,形象地描写出“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的“白花”的情状:“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那么清新透明又富有灵性,语言的运用确实自然新颖。但是就语言的整体美而言,去掉“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更好。理由是文章(尤其是散文、诗歌)的语言要讲究对称美,“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大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两两相对,非常和谐匀称,且朗读起来充满诗情画意,韵味无穷。而加上一句“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尽管比喻鲜活亮丽,但显得多余,就好像两队新人后面跟着一位落寞的漂亮姑娘一样是那么不协调。
其二在文章第五自然段。纵观第四、五两节,朱自清先生充分展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荷叶挺立,如舞女的裙;荷花娇媚,如羞涩的少女;流水脉脉,如情人初见;花香飘缈,如远处传来的歌声;月光疏朗,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在这里,一切都那么和谐,那么自然。可是在这自然和谐的美景中,却有一道“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令人顿感毛骨悚然。我们知道语言表达一定要符合语言环境,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就是这个意思。句子的衔接不能割裂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因此在这么幽静淡雅的荷塘月夜中是不应该有鬼影出现的,删掉“峭楞楞如鬼一般”,四、五两段内容更显得完美统一:那荷塘的月色、月下的荷塘,那田田的叶子,袅娜的花朵,缕缕的清香,凝碧的波痕,脉脉的流水,薄薄的清雾,淡淡的云影,柔和的月光以及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这一个个极富情韵的意象构成了一个深邃的意境,处处浸润着作者的情思、意趣、气质与性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