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就要上高中了,我让他把初中的课本复习资料等清理一下,该收藏的收藏起来,有些内容尚需复习的不妨再看一遍.谁知这一清竟清出很高的一摞书来,不禁发愁起来:收起来吧,书柜已没有太多的空闲,装不下;处理掉吧,又舍不得,毕竟这其中浸透了儿子三年的汗水啊.
望着这一摞书本,我想起了几年前读到的一篇文章,大意是说在澳大利亚中小学的课本是"公用"的,按当地法规,课本必须一届一届传承,直到不能再用为止.即使某些内容过时了,也只能多几章修订的"活页",而"活页"也是届届相传.
无论从环保还是节约的角度看,这都是很不错的做法.可是这种做法在我们中国是难以想象的.
中国人读书讲究读熟读透,一本书,无论是理工类还是文史类的,需要反复学习多次练习才能掌握其中的要领.古人写文章强调读书破万卷,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做数理化莫不如此.一个学生要学好一本书,需反复翻阅,有时还要在适当的地方做些标记,而且在初中或高中毕业之前,所有学过的教材又得拿出来作一次系统的复习.这样以来,一个学生学完了一本书,这本书就变成了旧书,下一届的学生还愿意要吗?翻着儿子的一本本做了不少笔记的旧书,我有些茫然.这些笔记大多是相关问题的答案,下一届学生如果得到这样的书,他还怎么去独立思考?怎么去自己解决问题?如果碰上贪玩的学生,直接将答案抄下来就算完成了作业,这对他的学习是很不利的.没有了象样的学习成绩,考不上好大学,对一个中国学生而言,其受教育过程是失败的.因此中国的应试教育决定了中小学的教材是不可能一届届往下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