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幽默孔子

(2013-12-19 09:16:55)
标签:

转载

祝贺蔡兄《论语趣读》开篇。
原文地址:幽默孔子作者:蔡氏车之

孔子的幽默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个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整天板着面孔而很少幽默感的人。我的家乡兖州曾与孔子家乡曲阜合为一县,也算得上是典型的孔孟之乡了,而当地的草民百姓却也对孔子这个老乡有着这样的误解,比如说对那些整天很少笑脸、言语较少或说话有些咽人的人,就送他个外号叫“圣人蛋”,当然这个“蛋”当作后代解。

其实,孔子是很宽和,也很有幽默感的人。对孔子的误解可能首先来自对幽默的误解。其实,幽默也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稀有元素,说白了,那不过是一种智慧、一处达观、一种洞察。因智慧而能看透世界、人生、命运,故有一份达观,能以乐观之态度看待世界、人生、命运,甚至能与命运开开玩笑。因智慧而有洞察,能看透常识后的荒谬、严肃后的滑稽。当这种智慧、达观、洞察与愚昧、与小心眼、与偏见或短视一对话、一较量,便于二者的落差中显出幽默。孔子是一个智者、乐观主义者,这可能不会有什么争议吧?同样孔子也是个颇富幽默感的人。

不必到处去寻找证据,打开《论语》,这样的幽默就随处可见。比如,“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我末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卫灵公》)译成白话就是,孔子说,一个人不想想怎么办、怎么办的,对这种人,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了。在这里,他用了同语反复的话语策略,讽刺了那些遇事不动脑并缺乏主动性的人,读来就很有趣。

对他的那些高徒,他总是奖掖有加,但如果他们有错,他也总能坦诚地指出来,这善意的批评中也藏着幽默。比如对冉有,孔子多次夸奖他“多艺”,有从政才能,但对他的毛病也多次给以充满善意而又严厉的批评。《论语·先进》篇记有这样一件事:“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季氏比周公还有钱,冉求却又替他搜括,增加更多的财富。孔子道,冉求不是我们的人,你们学生可以大张旗鼓地来攻击他。)这批评应该说是很严厉的,但细品文句,于“鸣鼓而攻之”这样的大词小用的语言风格来看,这批评中无疑也包括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爱,这爱与恨的交织便也有一份幽默在焉。

孔子对他那些少年时代的伙伴,那些老朋友更是谈笑风生,很放得开,那话便也说得更为幽默。比如孔子有一个叫原壤的老朋友,是一个很另类的人,母亲死了,孔子帮他去治丧,而他却站在棺材上唱起了歌。到了老年他还要挑战孔子,有一次就故意两腿叉开蹲坐在地上等待孔子(原壤夷俟),孔子就说他:“你小时候不懂礼节,长大了毫无贡献,老了还白吃粮食,真是个害人精。”说完,用拐杖敲了敲他的小腿。(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论语·宪问》)这与当今一些相知甚深的老年朋友见了面总要笑骂几句“老不死的”或“老扒灰头”差不多,只不过孔子说得文雅些罢了,而恰恰是在这文话与雅话、粗话与细话的交织中见出了幽默。

当今一些黄段子总爱拿性说事,因为多双关、隐语之类,也颇多幽默。其实孔子也有这样的俏皮话,只不过不黄而已。请看《论语·子罕》中这样一段:“‘唐棣之花,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前边是古代的一首诗,意思是说,唐棣树的花,翩翩地摇摆。难道我不想念你?因为家住得太遥远。后边是孔子对这诗的评论,意思是说,你是不去想念哩,真的想念,有什么遥远呢?因为孔子说过“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所以历来注家都认为孔子在这里也是说的学道或求仁的事。当然,诗无达诂,有人硬要作出政治道德化解读,那是人家的自由。但按照同样的逻辑,并联系当时的时代语境,今人也可以作出一种人性化解读。像《唐棣之花》这样的诗,无疑是首情诗,在据说被孔子删后的《诗经》中,这样的情诗还留有不少,比如《搴裳》就这样说“子若思我,搴裳过溱。子不思我,岂无他人?”这诗就比《唐棣之花》说得更大胆,更直白。孔子是熟悉这样的诗的,所以他才会批评《唐棣之花》中的主人公的忸怩和矫情。你看,孔子的批评话语简直就和《搴裳》是一个腔调。话虽俏皮,但更具人情味,这老头也显得更可爱了不是?

 

注: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重印版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