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继寰先生要用我的一篇小文《寂寞的孔子》,作为他的新书《孔子后裔论孔子》的跋语,作为晚辈,我深感荣幸。
想起前不久,参加为另一位孔子后裔——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的老师孔范今先生组织的一个活动,研讨他新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同时祝贺他执教45周年,那次活动的主题是“赓续人文传统”。我想,继寰老先生这本书的意义也正在此处。
孔继寰老先生是生活在曲阜当地的年龄最大、辈份最高的孔子后裔。他一生贡献给家乡建设,其社会身份、职务也多次变换,但他一直以一个“人”的眼光来观察、思考,80多年,始终没变的是他对这个世界的希冀,是作为孔子后裔自觉担当的一份责任。正是这种热切的希冀,这份自觉的责任,使得他在退休之后,拿起笔来,在耄耋之年,为后人留下他的思考与智慧。
他看到原初的孔子,被实用主义的拣选中,已变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与此对应的,是这个世界也在日益破碎中。他相信孔子的思想,对于修复这个破碎的世界,是有用的有益的粘合剂,这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以人为本的人文传统。这个信念促使他在这本书中,试图把那些曾经散落的珠宝,那些被遗忘的传统,一粒粒重新捡拾回来,串在一起。
《孔子后裔论孔子》,看到这个书名就让人感到一种别样的温暖,我似乎看到,书中的文字,正化入一条传承了2500多年的血脉,一条人文精神之脉,汩汩地流动在你我他之间。现实中这个世界太硬太冷,需要《孔子后裔论孔子》这样温暖、亲切、柔软的东西来中和、来调整,来改变。(刘亚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