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苍凉梆子腔

(2011-02-28 13:00:49)
标签:

梆子腔

秦腔

九曲黄河

中国戏剧

娱乐

分类: 散文

有的艺术,离开了她所生长的土壤、环境、时代氛围,也能够历久弥新,魅力不减,比如中国古诗词;有的艺术则不然,与她所赖以产生成长的土壤、环境、时代血肉相联,一旦脱离,似乎就会萎靡不振,魅力衰减,比如中国戏剧。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戏剧一直是中国大众化的主要娱乐形式之一,自从有了电影,特别是电视剧出现之后,再加上城市化进程开始,生活节奏突然加快,观众群急剧缩减。

上个世纪80年代,我曾骑车走运河。一天傍晚,我在黄河孙口坐轮渡到了北岸,在渡口边上一个农家旅馆住下,吃过房东专为我下的碗炝锅面条之后,就登上了黄河大堤。这时太阳已经落下,西方天际上只竖着几道五彩光柱,把半个天空染成血红一片。黄河就从太阳落下去的地方流过来,水面上厚厚地浮动着一层紫红,流过我的脚下,继续向着东方流去。突然,我听见暮色笼罩的黄河滩上,凉凉的顺河风吹来几声曲子,是梆子腔,粗犷、高亢、苍劲,好像唱曲子的人要把抑郁在胸中几百年几千年的悲伤一吐而尽。

这曲调与我眼前空旷苍凉的黄河滩浑然一体。我情不自禁地追寻着那听不清唱词的梆子腔,沿着河岸走着,听着。我看见一个老人在前边不远的河滩上弯腰拣着黄河从上游挟带下来的柴草,河面上一只渡轮轰鸣,在天地间传出很远。

那天在黄河大堤上,我突然悟到,中国北方大地上的各种梆子腔——山西梆子、蒲州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山东梆子、菜芜梆子……似乎都与黄河有着某种联系,当然,我只是揣测,因为那时我还没听过黄河更上游的秦腔。

2006年,全国戏曲调演在济南举办,我有机会第一次欣赏到了歆慕已久的秦腔,证实了我的那个直觉。我一连欣赏了两场,耳边听着秦腔,脑海里出现的却是黄河滩上的背景,我听得如醉如痴,泪流满面。

在梆子腔中,承担指挥、引导整个戏剧音乐节奏变化任务的,是以硬木(通常是枣木)制成的一种打击乐器——梆子,梆子腔即因此得名。秦腔不仅也是以硬木梆子击节而唱,也是那么高亢激越悲慨,还是黄河沿岸各种梆子腔的母体。因为梆子腔正是起源于陕西,陕西古属秦地,因此,梆子腔也称为秦腔。

“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嘉庆年间扬州人焦循在《花部农谭》一书中,曾对梆子腔作如是评价。秦腔的唱腔有苦音、欢音之分。欢音欢乐、明快、刚健、有力;苦音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越;主奏乐器为板胡,发音尖细而清脆。梆子腔的音乐反映了黄河流域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最让人感到震撼的,悲怆苍凉的艺术魅力的产生,还在于演员唱腔的发声,那种从咽喉之下,丹田之上发出来的声音,那种冲破喉咙的挤压阻碍终于喷薄而出的声音,让人产生穿云裂石般的感受。

在梆子腔里,我听见了严寒里的狂风呼啸,我看到了漫天黄沙飞过,洪水、干旱、战乱连绵,黄泥裹就的土屋,枝丫粗壮表皮皴裂的白杨,热腾腾的泡馍、窝头、煎饼……正是这样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才孕育出这样的艺术,也只有这样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的人,才配唱这样的戏腔。我之所以还能欣赏,大概是因为自己曾有过下乡插队的经历。我理解现在年轻人为什么不喜欢听梆子腔,因为没有在那样的环境中的经历,确实没有办法听懂。

梆子腔真的与黄河有着一种精神联系!我似乎看到,在九曲黄河之上,还浮动着一条寻常看不见的精神之河,这条河通过梆子腔才能显示出来。在整个黄河流域,从黄土高原到中原大地,再到华北平原,到入海口……到处可以听见这种梆子腔。黄河流到哪里,这高亢悲凉激越的梆子就唱到哪里。也许这梆子腔就是黄河的魂灵吧。(齐鲁晚报 2011、2、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