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按:
何谓自由?自由就是做决定,就是做选择。怎样做决定,如何选择,依据什么进行选择?这是道德伦理最基本的出发点。
你自己的意志、外在的命令、风俗习惯、任性、环境、他人的作为……都是影响你做决定做选择的因素,但是这其中只有一条路通往自由,那就是遵从你自己的意志,或者说依愿而行。
依愿而行,就是排除一切命令、习惯、奖赏、惩罚、一句话,排除一切企图影响你外在因素,从自己出发,从内在的判断出发,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你的生活怎么过,你如何行动,这与别人无关,答案在自己内心,应该问你自己。
诗人韦锦在下面这个故事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和她的德性无关
韦锦
2005年以前,我住在银河大街的华苑小区,距离一座公园和当时本地最大的一家超市很近。公园去得多,一进去就不想出来。那时候收入不高,手头很拮据,但我还要办年卡或月卡(现在是早对公众免费开放了,我觉得真好,尽管自己不能像住在它附近时可以天天去走路)。超市去得少,常常是还没进去就想离开,因为它不像公园那样四时景致不同,唯有人头和货架的拥挤,以及买和卖的嘈杂日日无异。但有时还是不得不去超市,尤其家里临时缺了急用的东西,这任务就会落到我头上。那天晚饭后发现牙膏用完了,我就披衣去了超市,进门直奔专柜,取了牙膏去收款台,交完钱就往门口走,快要出门时一看找零不对,便又折回收款台。
“喂,姑娘,你算错帐了。”
收银小姐抬眼看着我,语调肯定:“不可能。何况你已经离开过收款台了。”
“我给你50元,买了两桶牙膏,你找给我80多,你确实算错了,你把50当成100了。”我不管对方脸色如何,坚持把话说完,然后把那张五十的纸币检出来,递到她面前。
“哦是吗?”她毫不迟疑地一手抓过钱,动作麻利地放进抽屉里,然后继续忙她的工作。
“喂哥们,你有病啊?你看她那德性!你还把钱给她送回来。”旁边一位等待交款的小伙子指着我的鼻子说,他倒气得不行。
“噢这位兄弟,是这样,我这么做,是我的德行,和她的德性无关。”
我的德性是什么?我天生就是这样吗?我不相信有什么天赋高贵的血统会给谁特别的品质。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在德州师专上学,早中晚三餐定量,个个都吃不饱。一天早晨打回馒头,六个人,一人一个,盆里多出来一个,于是一个馒头分成六份,一人多吃了一小口。馒头刚咽下,就见炊事员拿着长长的饭勺气冲冲找来。原来我把别的小组的饭打来了。六个人因为吃了七个人的饭,在炊事员的训斥中纷纷低下了头。直到今天,我也搞不清当时是我报错了,还是炊事员听错了。
那种至少放大了六倍的羞愧,至今还在我心中酸酸涩涩。
还有一个从书上看来的故事,也常常警醒我。
一位男士和一位女士同时走近门口,男士抢前一步,替女士拉开了门。
“先生,你不要因为我是女的就给我开门。”没想到对方大概是女权主义,不仅不领情,反而不高兴。
“哦对不起,我不是因为你是女的才给你开门,而是因为我是男的。”
不是……而是;不是——因为……所以。
不是因为你怎样,我才怎样或我就怎样。
不是因为你好我才好,你正直我才正直,你诚实我才诚实,你干净我才干净,你有素养我才有素养……
是——你不好我也好,你不正直我也正直,你不诚实我也诚实,你不干净我也干净,你没素养我也要努力争取做得有素养。
所谓操守并不是多么复杂、多么了不起的东西。一个人的德性也许仅仅和心灵有关。而心灵能装好多东西。既然装什么都是装,那就不要装毒药,而去装香水吧——可千万不能轻易受对方影响,要像贤明的人早就说过的——保持本心,为别人更为自己。
此外,还要明白,仅仅保持本心还不行,还要尽量想到自己在事物的进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说话做事的方式是否妥帖;要知道有时候别人的不良反应恰恰是自己引起的。比如,在超市里如果一开始就这样说——姑娘,你多找我钱了,那一切也就不可能发生了。甚至再往深处想,那姑娘的态度也未必就和德性有关,也许只是一种由于单调、持久、机械性的忙碌而导致的烦躁紧张和本能防御。人不可轻易对别人的品行进行定性,都是人,那些善恶优劣高低贵贱的分别可得慎重。
祝福所有的心灵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找到一座草绿花红的园子,一座能抵御干扰、属于自己又通向所有心灵的园子。尤其那些一直住在附近的朋友,千万不要因为忙就一次都想不到——要进去看看。它也许不像日日进超市那样的必要,却有可能更为重要和紧要,尤其在因为不和谐才向往和谐的当今时代。
2010年12月15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