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记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我的故乡的真事,主角是一棵千年古树,讲的是他如何躲过劫难死里逃生的故事。这事要从前些年各地大修城市广场开始讲起。当时,生态城市的概念刚刚引进国内,南方某大城市率先提出“大树进城”计划,耗资数千万元从郊区和邻近地区移植数万棵大树进城,装点新建的城市广场。一时间各地纷纷跟风,不知有多少古树大树千里迢迢从深山老林运抵繁华都市。这些在城市落户的大树似乎也给城市带来了某种风韵,既营造出了古色古香之美,又能快速产生绿化功效。
家乡那个小城也准备建一个城市广场,领受了任务的有关部门,立即派员在境内四处打探,寻找够资格进城的大树。功夫不负有心人,果然找到了几株比较理想的“农转非”对象。其中在孟轲墓的山后,发现一棵宋代的榔榆古树,树高20多米,树干直径将近一米,树冠密实阔大,犹如一柄巨伞,真是天赐的吉物。听着“树探”们绘声绘色的汇报,领导们喜笑颜开,似乎已经看到了大树们进城后给城市风貌带来的可喜变化。
当时,民间已经出现了一些不同意见,有的说“大树进城”是官员们追求政绩,急功近利;也有的说“大树进城”违背了“树挪死”的规律、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更有生活困难的老人感叹:做人不如做树,做老人不如做老树!也有专家撰文指出:成年大树适应能力低,在移植过程中主根和根系以及主枝树冠大部分被切断,如果水土不服,加上移植技术不过关、管理不善,极易死亡。于是,家乡的父母官们及时指示:一是要严格遵照有关法律政策,为大树进城办好相关手续;二是派人到南方有关城市考察,学习有关经验做法和移植技术,确保成活率;三是如果因移树给当地农民造成经济损失,应适当给予补偿。
领导指示自然被一一认真落实:林业主管部门发出了准许移植树木的批文,城管部门与大树所在地的村委会签订了树木购买合同,园林部门根据学来的经验提交了可行性方案,据说方案内容极其详尽,包括给新移植的大树自带原始土,使用大吨位吊车装运,在新挖树坑内添加专门配制的营养土和腐质土,甚至准备为新移植的大树注射营养液、喷保湿剂等。对那棵古树,移植后要在树下埋入排气管,增加介质土,添加生根液,架设扁担桩,搭建遮荫网,同时保证日夜浇水。为了提高大树成活率,还准备为每棵树建立档案,进行跟踪管理。
在做好了大量、细致、周密的准备工作之后,大树进城工程启动。头天晚上,有关领导亲自考察了各项准备工作的落实情况,看到城市广场中等待大树到来的树坑已经挖好,大型挖掘机、大吨位吊车和拖车、洒水车,有条不紊地排列着,包扎树根的塑料膜和绳索等等也一应俱全,参与人员也都作了必要的培训,只待第二天出发去移植那棵古榔榆树。
怪事,或者说是奇迹,就发生在那个无风无雨,既没有电打也没有雷劈的平静夜晚。
事先没有任何征兆可察,当夜,那棵巨大的古榔榆树自焚而死。焚烧得相当彻底,从树干到树枝树叶,烧得干干净净,只在靠近地面的地方留下了一圈烧焦的树干的轮廓。
据人们事后分析,火,应该是从古树的内部烧起来的,因为现场散落着一些粗糙的未被烧掉的树皮。还因为焚烧进行时无声无息,无人听到什么,也无人看到什么,只有一缕淡淡的青烟,在夜色的掩护下飘散而去。
于是民间就有了很多传说:说那棵千年的古榔榆已经成了树精,知道自己难逃此一厄难,就想,反正是一死,与其死在空气污浊、人声嘈杂、环境恶劣的地方,与其死前还要经受挖根、断肢的痛苦,与其慢慢死去,与其死后还要遭受不可预知的种种羞辱,还不如干脆利落地死,死在这风景秀丽的山中,死在自己出生和生长了一辈子的地方。所以就平静地选择了自焚而死。
另有一种说法:那天夜里,其余那几棵被选定了的大树,一起来找这棵树中的长者,跪在古树面前,求他给指一条生路,他老人家(指古榔榆)沉思良久,捋着长髯缓缓说道:各位这次均无虞,大可放心回去。大树们还不放心,追问:是何办法?可望告知。古榔榆曰:天机不可泄漏,明日就有消息。结果他老人家选择了以自己一死来发出警示的方式,阻止了这次大树进城工程的继续实施。
事实也确乎如此,古榔榆自焚之后,无人下令,大树进城的工程停止了,后来家乡的城市广场上栽种的是一些幼年小树。如今也已经是绿荫匝地了。
我偶尔听到这个故事,是在这事发生两年之后。我回老家看望老母亲,顺便去探望在文物保护和旅游部门任职的几个老同学,吃饭时谈起了这事。听着讲述,我眼前似乎看到了那位焚烧自身以救众生的古老树精。正巧在场的一位朋友刚刚领人去过那个地方,我当即要他带我去现场。
几个人驱车在乡间小路上东拐西折之后,来到东南县境上的一座叫做四基山的山中,山虽然不高大,但由于孟子埋在这里,这山也就成了一座名山。路很窄,我们下车步行,拐进山阴处的一个山坳,眼前顿时一亮:光秃秃的山中竟然藏着一处面积不小的林荫。这山不高,也就海拔两百多米,没有峭壁,没有飞瀑,舒缓的山势环抱着这片绿荫,自然,闲静。驻足环顾,有凉爽的清风迎面而来。
朋友指着一处灌木丛说:那棵古榔榆就在这里。
虽已过两年,火烧的痕迹仍历历在目,在靠近地面的地方果然留有一圈烧焦的树桩的轮廓,几片烧焦的树皮散落在近旁的地上,很是醒目。
只见朋友恭敬地立于烧的黑黢黢的树桩前,双手合十,嘴里念道:老人家,我今天和朋友又来看您了,您老人家安息吧!
我走近观看,突然有了新的发现,那片稀疏的灌木是从烧焦的树桩上生发出来的!
我惊喜地招呼朋友:你来看,这灌木的叶子是不是榔榆的叶子?
朋友摘了一片叶子在手,细细地看着,说,那边还有一棵同年代的榔榆树。边说边跑过去比对,果然是榔榆树的叶子!难道是因为这里埋着亚圣孟子,山有了灵气,古树也修成了仙?古榔榆树重生了还是成仙了!他用自焚其身这种极端的方式为自己留下了生命之根。
此情此景,让人不由地想起壮士断腕求生的惨烈,想起那只浴火重生的凤凰。古榔榆壮烈的自焚,是对人类愚昧行为的抗争?抑或是大自然赋予古榔榆的本能的生存智慧?
环立于新生的榔榆树丛前,大家静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