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记得是哪位先贤先哲说过:学习应该是充满乐趣的事情。可是我们现在的学习还有乐趣吗?不但没有乐趣,学习对于我们已经成了负担,成了灾难。
我的一位同学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按说他坚持下去,考上大学应该没有问题,可是他初中毕业却直接报考了中专,和我分手时,他对我说:“对不起,我不能再陪你了,你咬咬牙坚持下去吧,我是累垮了,先一步脱离这苦海了。”
还有一位同学,人很聪明,可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就是不愿意学,对学习没有一点兴趣。”
我呢,说实话,也就是咬着牙硬撑吧,因为我不想让整天为我操心劳累已经积劳成疾的妈妈伤心失望,我知道,她之所以没有倒下,完全是因为我。
这些学生是什么时候对学习失去兴趣了呢?
在那企盼的眼神的压力下,在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作业的压力下,在一次又一次的分数排名次的压力下,我们已经完全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变成了被人捏住脖子撑开嘴往里边填食的北京鸭。一旦填到了时候,就该被赶上考场去“烤”了。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可我看着这辈子我们这些中学生是轮不上了,我们只能在应试教育这棵树上被“吊死”了。但愿小学的弟弟妹妹们有比我们好的命运。
(四川成都市某中学高二学生)
家教聊天室
教师:
这是一个老问题了,也是一个老没解决妤的问题。一边是要应试,一边是学生负担过重,当老师的有时候也是左右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教育心理学家:
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当然有待于改革目前的考试方式。但是,我们也可以尝试变换一下我们的思路,不要以为给孩子的东西越多越好,作业留得越多越好。道理很简单:假如给一台电脑里装的东西太多,这电脑不堪重负,就可能死机;假如让一个人不停地吃东西,他就有可能厌食;对孩子期望太多,逼孩子不停地学习,就会使学习变成受罪,从此了无乐趣。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内驱力。家长和老师一定要注意调动和保护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孩子一旦对某个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倾向它、注意它,并且积极主动地去探求它。
家长和老师只有尊重孩子的兴趣,善于启发引导,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潜能,才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主持人:
我想起了爱因斯坦的一个故事。1895年夏天,在一所德国中学刚刚完成学业的16岁的爱因斯坦离开父母,只身来到瑞士苏黎士,报考联邦工业大学,没有被录取。联邦工大的校长推荐他到阿劳州立中学补习一年。
爱因斯坦把自己在阿劳中学的这一年,看做是他心理发展和成型的最重要阶段。爱因斯坦为什么这样重视他在阿劳中学补习的这一年时间呢?1955年3月,在他的回忆录中有这样的叙 述:“这个学校用它的自由精神和那些毫不仰赖外界权威的教师们的淳朴热情,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同我在处处使人感到受权威指导的一个德国中学的6年学习相比,我深切地感到,自我行为和自我负责的教育,比起那种依赖训练、外界权威和追求名利的教育来,是多么的优越啊!一年的学习没有给爱因斯坦留下什么好印象,一年的补习却令他永远难忘。
爱因斯坦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好的教育是“自我行为和自我负责的教育”,而不是“依赖训练和外界权威的教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