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衍圣公大典孔庙孔宪培曲阜 |
分类: 散文 |
(再过几天,也就是9月28日,就是孔子诞辰2557年纪念日了。为纪念这个日子,我从自己一部书稿《远去的历史场景——孔庙及祀孔大典》摘了部分章节放在这里,此书即将由齐鲁书社出版)
早春二月,京杭大运河上。
一支逶迤相连几十里的庞大船队,正由北向南浩浩荡荡地进发。碧波荡漾、宽阔整洁的河面上,千帆竞发,旌旗猎猎,遮天蔽日,前、中、后三个船阵鼓角呼应,此起彼伏。
这是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清高宗弘历正在进行第九次南巡。因这年弘历已是80岁高龄的老人,所以这次出巡更为隆重,朝廷颁布喻令,要沿途各地恭迎圣驾。
三月十四日,乾隆皇帝驾临曲阜,在隆隆的接驾礼炮声中,山东巡抚率司、道、府等官员,衍圣公孔宪培率孔、颜、孟、曾、东野等各氏博士及族人,跪在御道旁接驾。其实,早在二十多天前,衍圣公孔宪培远赴直隶(河北)阜城界迎驾,已蒙弘历召见,“天颜甚喜”,“训勉读书,垂询子嗣”。
弘历此次临幸曲阜,没有像往常那样,驻跸在古泮池行宫,而是直接住进了孔庙。在孔庙奎文阁的前面,东西有两座小院,叫作“斋宿”,建于明代成化年间,举行祭孔大典时,主祭人要提前几日来这里戒斋、沐浴,以示虔诚。其中的东斋宿是衍圣公的斋宿所,庭院坐东朝西,西面建有大门一座,门内立一座彩绘木雕牌坊,坊后有正厅5间,前厦后坐,两侧各有厢房3间。大门上方悬着一块“驻跸”匾额,正厅里设有镶着白玉如意的宝座。弘历更衣完毕,顾不上休息,就急着召见衍圣公孔宪培和一品夫人于氏。19年前,弘历第六次来曲阜祭孔时,孔宪培还是个16岁的青年,弘历以其原名宪允不妥,赐改名为宪培,并将自己宠爱的女儿和硕和洛公主,寄在大学士于敏中名下为女,许配给了孔宪培(曾有人对这件事的真伪表示存疑,但民国年间出版的《孔氏家谱》证实了这段隐情:“七十二代宪培,字养元,号笃斋。高宗以子妻之。”)。
弘历与女儿女婿欢言片刻,即起身去大成殿拈香。
次日清晨,曲阜古城沐浴在晨曦之中,乾隆皇帝乘御辇出东斋宿。
此时,小小的曲阜城里冠盖如云,寂静的孔庙中儒生济济。艳阳初升,天清气爽,春风送暖,晨钟悠扬,庄严肃穆的孔庙早已修饰一新,黄瓦流金耀目,殿庭宽广整洁。高大雄伟、金碧辉煌的大成殿内,孔子及四配十二哲的塑像高贵威严,正中的供案上,三牲竖陈,丰满洁净。身着礼服,手捧玉圭的礼生,从正南门外经金声玉振坊一直排列到大成殿前,恭身肃立,气氛庄重凝重。
突然,鼓声震响,浑然凝重;长号齐鸣、低沉悠远,祭孔大典开始了:鸣赞官唱礼。大成门大开,穿着祭服的乐舞生由大成门步入,缓缓向大成殿前行,所有参祭官员、儒生、孔氏族人随后跟进。鼓声敲过三百六十响后,乐生、麾生、佾生、节生们,按转班鼓的节奏,走上丹墀。
在引赞、鸣赞的“正献官就位”“参神”“升坛”“跪”“叩头”等赞礼声、击柷声和“宣平之章”“昭平之章”“秩平之章”“叙平之章”的乐声中,伴随着八佾之舞,亲任正献官的乾隆皇帝身穿祭服,在杏坛前就拜位,依次上香,献帛,献爵,行三跪九叩大礼,恭敬、虔诚、不厌其烦地先“迎神”,后“初献”,又“亚献”,再“终献”,最后“送神”……,与此同时,随行的大臣分献四配十二哲,及两庑从祀的先贤先儒,并遣国子监祭酒祭告启圣祠,读祝文。
祀孔大典已毕,乾隆皇帝返回东斋宿,更便服,又召见衍圣公孔宪培和公主。
在乾隆皇帝驻跸曲阜的几日里,孔宪培“事事躬亲,心筹身历,昼夜无间”,公主更是“洁涤御膳”,“详谨周挚”。乾隆皇帝亲解御用荷包三对,赐与孔宪培,同时赏孔宪培银鼠蟒袍一领,银鼠补褂一领,大缎八端。
三月十六日,乾隆皇帝离开曲阜,留下赐御制诗一首:
为君要事祭为先,中祀躬亲意欲全。
八度前来八旬逮,奠芹昨过奠箕连。
生民未有道垂世,宇宙以来怀赞天。
六岁一衷幸蒇礼,宫墙临别意拳然。
(圣迹图-汉高祀鲁)
两千多年来,在前往曲阜朝孔的路上,一个个帝王的身影络绎不绝,车驾逶迤,旌旗猎猎,尘土飞扬,遮天蔽日。他们有的从长安来,有的从洛阳来,有的从大同来,有的从开封来,有的从北京来,有的甚至直接从战场上来……
他们之中,有刚刚在淮南平定了英布,高唱着《大风歌》凯旋而归的汉高祖刘邦;有从青徐督军会剿战场上转道而来的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有倡导以“孝”治天下的汉明帝刘庄;有召集“白虎观会议”、把儒家思想法典化的汉章帝刘炟;有力图矫治国弊的汉安帝刘祜;有结束“十六国”200年乱世的鲜卑族君主、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有倡汉语、禁胡服、强迫皇族改汉姓的北魏孝文帝元宏;有把江山拱手让给武氏的唐高宗李治;有开创“开元盛世”的唐明皇李隆基;有第一个向孔子行叩头大礼的皇帝、后周太祖郭威;有把儒学经典刊行全国的宋真宗赵恒;有以文治武功使国家进入“康乾盛世”的清圣祖玄烨……
至于帝王派官员致祭孔子的就更多了,从东汉光武帝开始,历代相沿,初步统计有190余次。
站在今天的立场,我们无法想象,那些号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的至高无上的君主,那些养尊处优、每天都被朝臣们呼为“万岁,万万岁”的“九五之尊”的帝王,那些对他统治下的臣民握有生杀予夺之权的专制者,会甘心情愿地拜倒在生前只不过是个布衣的孔丘面前?
那时候没有铁路和高速公路,更没有专机、专列和防弹高级轿车,就凭借着土路、石板路和运河,远离京城、宫墙的拱卫和皇宫奢华舒适的生活环境,花费几十天时间,千里迢迢、舟车劳顿、风尘仆仆而来,就为了能在孔子故里向孔子献上“三牲”,还得听命于赞礼官的口令,不厌其烦重复着那些跪倒、趴下、磕头的动作,显得那么虔诚和恭敬。
历朝历代的帝王们为何把孔子尊为“素王”“至圣先师”,为他修建了规模那么宏大的庙宇,又不远千里赶来祭拜呢?
乾隆皇帝为什么说“为君要事祭为先”呢?
欲知祭孔到底是怎么回事,请往下看:祭孔大典的由来http://blog.sina.com.cn/u/4965c541010005p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