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诗集男子汉的五月孤独的歌手王黎明山东省 |
分类: 书评 |
王黎明其人其诗
黎明十六岁当兵,没有经历战争,这是他的幸运和悲哀。但他却曾作为一名矿工,背负着命运和现实所覆盖的沉重的天空,为在一起付出劳动和代价的人们写下他的诗句。
现在,黎明的诗走过了他所经历的各种感情,无论是他的处女作《贝壳说》中的那个走向大海的孩子形象,还是《今夜星光灿烂》中那个抡起大镐的矿工形象,都作为他身心的一部分变成了他思想的血肉之躯和感情底色。而另一个影子却悄悄地游出他的心脏,他的精神之羽经受着萌发的痛苦,这是一个有艺术理想的诗人所抵达的必由之路。
或许我们应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我们时代的诗和诗人。我不清楚人们赋予给诗的责任和使命,但我知道诗在每个人的内心。对于生活在大千世界上的许多人来说,诗不会给人带来什么,也不会让人失去什么,她始终在她原来的地方生长,像人们墓前一束青草。
黎明从1981年开始写诗,已出版了两部诗集:《男子汉的五月》由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3月出版,《孤独的歌手》由中国和平出版社1989年4月出版,这说明了什么呢,或许只能是他生命旅途上的两块墓碑。青草,依然在她原来的地方生长。
全面把握黎明的诗是困难的。让我无法理解的是黎明诗中那难以破译的矛盾心情,在我和他相识之前,他的诗给我的印象是色彩清丽、节奏明快,在热情的期待中充满对生命的赞美和对劳动的歌唱。这在他的第一本诗集《男子汉的五月》中占有大量的篇幅。我努力回忆1987年以后黎明那副风尘仆仆来去无踪的模样,看到的却是黎明奉献给人们的诗集《孤独的歌手》中那个行吟者。
如果说这首诗代表了黎明最近一个时期诗的风貌,我却从他写诗之初就会找到这种透明而忧伤的调子。
1989年上半年,我和黎明在鲁迅文学院有过几次深夜长谈,和他的诗联系在一起,我渐渐发现了他的心灵承受的不是苦难而是忧伤,是一直贯穿在他生命中的一种液体。
黎明的诗面临一个更加艰难的跋涉。可以这样说,他已经看到了自己的路。但能否走下去,正是我们所关注的。
注:这篇文章大概是1990年写的,最初发表在《作家报》上,一晃十六年过去了,外面的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黎明仍然坚守在他脚下那块土地上,用手中的笔不停地写着。他这十六年的生命又化作了诗集《乡间音乐》(1997年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提名)《蓝色荫凉》《贝克说》,散文集《滴水之声》。著名诗评家袁忠岳在《化融于诗境的言说一评王黎明诗集(乡间音乐)》(《诗刊1997年3月》)一文中写道:“抽象的精神家园与具体的乡村意境在诗中了无痕迹地融和在一起,使其超越一般的乡土诗,又与某些追寻终极意义的现代诗歌有别。从王黎明的诗中我们可以品位到乡村自然与乡村人情中所特有的韵味。”)
王黎明,男,1963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费县,祖籍兖州市。学历大专。1982年开始发作品,1995年6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在兖州市新闻出版局工作。组诗《照耀》(《人民文学》1999年11月),入选《北京文学》等多家期刊联合举办的“1997--2000当代中国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作品曾入选《1988年诗选》、《人民文学新诗选》、《1999中国最佳诗歌》、((2001中国诗歌精选)等几十种选本,部分作品翻译到国外。2002年9月获得了山东省首届齐鲁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