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做课文讲解,这篇课文是小说,我们的重点是赏析,说出自己的感受。
首先我探讨了“母亲们”在喜福会吃的“饺子”、“花生”等幸运食物的含义,学习了conceive(孕育)等词汇,读了原文中的一个节选让同学们翻译,说明乐观精神是“母亲们”给孩子们的传承。
谈到课文感人、幽默和快乐部分时,同学们纷纷举例,一位同学谈到文中“女儿”两次提到bay,我让同学们总结:the same
view/bay, but different
feelings/attitudes/meanings...第一次女儿很厌烦母亲,而第二次女儿看到钢琴,深深地缅怀逝去的母亲。两个bay含义不同,一个指海湾,一个与window搭配,指飘窗。
“女儿”钢琴表演失败后,一个邻居说:"Lots of talented
kids."(孩子们都很有才啊)。“父亲”幽默地回答:“That was somethin'
else”(那是另一回事),指除了我家女儿,或我家女儿不怎么样。我问同学们,为什么“父亲”不直接说出自己的看法?同学们回答:不想伤害她的感情。我说:怕她从五楼跳下去吧。有些同学心知肚明地笑了。上次那位女生PPT打不开,这几天心情不爽,在QQ里说都想从五楼跳下去。我乘机调侃一下。
谈到courageous的问题,同学们说母亲和孩子都很勇敢,我提示他们作者也很勇敢,因为她敢于分享自己的早期经历。我借季羡林自选集的序言为例,说明“做真实的自己”也需要勇气。
关于holy
indignity,除了书上的耶稣是私生子,出生时没穿衣服,出生在马厩中,出生时哭了以外,还有同学回答,哭是每个人的holy
right(神圣权利),虽然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每个人出生时都可放声大哭一场:一个独特的人诞生了。
课文中谈到耶稣和灰姑娘的故事,我让同学们谈谈共同点,都是从无名到有名,包含美国梦的精髓。与小说开头部分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呼应,我以系列电影《麻雀变王妃》为例,说明各种文本都有共同点,也就是intertexturality(互文性)。
作品的赏析需要足够的敏感和细心,也要有一点理论基础。关于文中“Ni
kan”、排比的用法,我们也做了讨论、讲解,这比造句子、翻译句子有意思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