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渔河水映春光
(2023-01-13 11:29:51)
标签:
昆明呈贡捞渔河散文生态文明 |
分类: 山水走笔 |
大概是5年前的初春,听朋友说,在呈贡区沿滇池东岸边,新建了一个“捞渔河”湿地公园,这几天里面的郁金香花开得尤其灿烂,值得一看。于是迫不及待的选了个好日子,来到这个距昆明城区仅40来分钟车程的公园一睹风采。
原本以为,公园用一条河命名,无非就是想围绕河流做文章罢了。可是眼前看到的风景,却让我有些瞠目结舌。且不说公园里的郁金香开得是何等的轰轰烈烈,何等的千姿百态。光是那些生长在水中的杉树所营造出来的不凡阵容,就颇能让人产生非同一般、肃然起敬的效果。公园管理人员说,在这块被称为“花海”的地方展现的都是应季而生的花,继郁金香之后,还会依次有大丽花、百日菊、剑兰等花色品种亮相。这一道道水上森林,则是捞渔河进入滇池前的最后一套水质净化系统。林带有300余亩的面积,水深控制在10-70公分,将林带及林下水生植物共同形成了一个湿地生态系统。这样,对削减水中污染物、改善局部空气质量、美化周边环境,都能够起到重要作用。捞渔河,在最后一段河道中护卫着滇池水域的风采。
我也才知道了,捞渔河的林林总总。它看似平常,默然流淌,其实却潜藏着许许多多不为我们所知的东西。在呈贡的三条主要河流中,一样向我们讲述着光阴的故事。它是一条历经沧桑、悲喜交加、有情有义的河流。
在后来的日子里,为了探寻捞渔河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我多次用脚步去丈量、用眼光去审视、用心灵去触摸这条河。
呈贡地方志上有关捞渔河的记载不多,大致也就是些河流的简单履历。经过我们的一番实地考察,确认了捞渔河的发源地是在的响水箐,这个村藏在梁王山的腹地,区划归于澄江县。涓涓细流向北走了21公里后到达烟包山脚,再继续北流3.2公里,就到了马寨子村,而后转西北方向流6.2公里,至小松子园,后迅速转向西南,进入到了呈贡县境内脚步哨的松茂水库。出库后,河水经新村、段家营、郎家营、郑家营、前卫营、下庄、雨花到太平关村,再横穿流过呈贡区的吴家营、雨花街道范围,进入大渔乡大河村委会土乐村,也即今天的旅游度假区大渔街道所辖区域,最后汇入到滇池。
村村寨寨,山山岭岭,栓不住捞渔河的脚步,它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从山谷箐沟的隐匿之地跑了出来,不甘寂寞,不怕疲劳,不惧路远的融入到了一个喧闹的世界。
从河流走向的趋势看得出,捞渔河是奔着呈贡而来,向着滇池而去。在弯弯曲曲、急急缓缓的崇山峻岭之旅中,显得何等奔放狂野,何等恣意潇洒。
我们沿着河水一路翻山越岭,由2000多米海拔一口气下到1500多米谷地,呼吸到的是清新的空气,喝到的是甜滋滋的山泉,观赏到的是生机勃勃的植被,30.8公里的全程,感受到全是酣畅淋漓,是气象万千,是一个城市里不可多得的“大氧吧”。
沿着捞渔河我边走边想,这来自大山怀抱里的水,为什么它的行程中总有千姿百态?它所展示的风采里到底还有些什么?
这样的疑惑是在一抬头望见梁王山时获得解答的。
捞渔河先是在梁王山的腹地里穿梭,后来又沿着梁王山的支脉流淌,即使在最后旅程已经与滇池遥遥相望的时候,还要和梁王山紧紧依附在一起,不离不弃。河流的眼睛,一直恋恋不舍的注视着梁王山。
哦,梁王山,捞渔河的情怀,原来是与你连在一起的。正是山的丰富多彩,雄峻神奇,赋予了捞渔河一腔豪情。
不知道是第几次登上梁王山的顶峰了。夏日的热浪,在梁王山上突然成了清凉。群峰延绵,翠谷旖旎,八面凌风,四方葱茏。还有那目力可及的滇池、抚仙湖、阳宗海的风光独秀,让天蓝水碧,神清气爽的感受一并悠然而至,充盈周身。梁王山的气势,因为脚下的水系变得气韵十足。
地处云贵高原的云南属于华夏内陆,原住民们对海的渴望古已有之。山上看得到的三个水面被祖先们分别命名为“池”、“湖”、“海”,寄托着高原人对海的无比神往,表达了人类对水的崇敬和膜拜。站在梁王山放眼瞭望的湖泊,以及眼前这一泓河水,莫不都是这山与水的默契配合,刻意造化?
梁王山被称为滇中第一高峰,最高处海拔2820米。横亘澄江、呈贡两地之间的山势呈南北走向,绵延百多公里。站在捞鱼河的中下段任何一个位置,都不难看到它的雄壮巍然。形势博大,态势苍劲,气势浩渺。西面的峭壁千仞、挺拔险峻,东面的群峰簇拥,古木参天,绝非一般山脉所能具备。
当然,历史的风云际会,也给梁王山涂上了几分威严的色彩。山的名字与元末时期的云南梁王相关,山的故事里都少不了梁王在此屯兵的传说。
昆明大观楼长联中“元跨革囊”四个字,已经把公元1253年,蒙哥汗命忽必烈率10万大军进军云南的事件一语道破,云南平定,忽必烈之孙甘刺麻被授予为元在云南的王政代表,称梁王。元末,第四代梁王把匝剌瓦尔密看中了梁王山一带,认为这里地势险要,视野开阔,草肥林密,易守难攻。便在主峰北侧较平缓的山地建立军事教场,驻屯练兵。又在主峰北侧下的菜花坪植园种菜,修建了跑马场、花园、寺院等基础设施。此外,梁王还建了兵营要塞,行宫衙门,金殿教场,驻军扎寨,并将马匹放养在山上,筑池饮马,如今,山里还保留有饮马池的村名。
时光荏苒,昔日的王之气象只留在俩史料中。但是只要在这里驻足,山里的景致一定会让荡漾起诗情画意:白云深处有人家,炊烟生处牛铃响。牧人樵夫山歌壮,金戈铁马此山中。由于梁王及部下在此驻军扎寨时间长,活动遍及全山,后人就弃原名罗蔵山而改为今名梁王山。
梁王山也是一座充满了传说的山,在各种各样版本中,流传最广的,莫过于说梁王曾经搜罗了昆明宫中的金银珠宝,藏匿在梁王山的石洞,形成了九十九桶金,九百九十九桶银。这些传说,扑朔迷离,真假难辨。可是民间却深信不疑,流传久远。至于所谓金银财宝究竟藏于哪里,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唯一可以肯定的是,700多年来,并没有任何人在梁王山的任何地方挖掘到过任何财宝。
历史发展到洪武十五年(1382年),梁王战败,他携家眷200多人步入滇池,全部殉难。曾经威名赫赫的帝王将相,最后的境遇竟然会如此悲壮,又几多悲凉。
由于梁王在昆明的活动轨迹太广,昆明周边至少有三座山都被民间称为梁王山。其中,位于呈贡、澄江天然分界线的梁王山自然是最主要的一座。离此不远滇池之滨的晋宁新街还有一座人们称为“小梁王山”。它曾经是一个岛屿,孤零零矗立在广阔平坦的湖积盆地上,距离滇池水面距离最多500米。据传就是梁王举家罹难地。而那座跨嵩明县和寻甸县的山,也因梁王曾经在山顶设寨驻兵改称大梁王山,它呈东北 —— 西南走向,最高峰大尖山海拔2840米。我到过顶峰,山上的一大片草甸还有个军味十足的名字叫校场坝,是梁王厉兵秣马之地。如今,人们还记得这山还有个蒙古族元素的名字:东葛勒山。山下的村子有的名字里还带有“屯”、“营”、“所”……最有意思的是,同样是这座叫梁王山的地方,竟然也涌流出了一条河,那就是源出嵩明县大梁王山西麓白沙坡的牧羊河,流到邵甸坝子后改称冷水河,入松华坝水库以盘龙江的名义穿越昆明城区而后汇入滇池。
山高水长,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长。人的生存离不开山水;人的生活离不开山水;人的生生不息,都离不开山水。于是,我在那些属于梁王山体系的每个节点上,都能够听到美妙的传说。它们被精心雕刻在河流的脉络中,通过在悠悠岁月的讲述里有了生命的意义。
如今,经过精心打造的捞渔河,已经一改昔日陈旧的面貌,按上、中、下三段,形成了田园生态,城市生态文化休闲和森林公园三个风格迥异的河流景观。隐藏在山谷里的流水,漫不经心的流进了新型都市,那朴实可爱的原生态相貌,自然而然的与现代文明交融为一体,造就出一个美轮美奂的绿色世界。
湖光山色,是捞渔河上段的显著特征,其中堪以梁王湖为代表。此湖又称横冲水库,面积1000余亩,总库容1000 万立方米。湖水之清澈甘甜,老老实实的标榜着这一带的生态质量。捞渔河所形成的流域地区,如蛙状般的小岛深入到库中,与东面伸露出水面形态如龟的岛屿相距不到百米,二者各显神通,相映成趣;西岸的蘑菇山,毗邻的鸡叫山与水库大坝相连。森林茂密,遮天蔽日;北岸的微缩土林景观,与周边的一万多亩山林形成了湖岸曲折,山势起伏的自然景观,营造出一个理想的休闲场所。
捞渔河的中段,展现的则是湿地之魅。以松茂水库为中心的方圆几里地,湿地风景根据不同的季节,变换着不同的款式。“松茂”这个名字,生动的寓意着植被繁盛、生机盎然。时刻流露出几分得意几分自然。无论是沿着库区走,还是尾着河流的方向走,一步一景的视角冲击,总会让你感觉到这条河的风情万种。松树青青、棕榈茂盛、银杏黄灿,季节的更替与树木的颜色,周而复始的见证着这片湿地的日新月异。
松茂水库大坝上有一条泥塑长龙,形象威武,栩栩如生,宛若忠实的卫士守护着一汪碧水。库边那一座座掩映在绿荫中的村庄,皆因“松”的命名而别具特色。满山遍地枝叶繁茂的松树,无疑是松之理念的现身说法,也象征着所有生灵对湿地、对生态永远的忠心耿耿。环顾远山近水,雄辩的印证着这里高原地理位置的得天独厚,标榜着气候条件的四季如春。难怪,国内外的皮划艇等水上运动队,一直以它作为训练首选之地,比赛中的累累战绩,使它跻身于中国水上项目夺取好成绩的宝地的行列。
捞渔河的名气,因为赛艇的中流击水而被传播到世界。看着正在热火朝天训练的健儿,看着水面上你来我往的比拼搏击,捞渔河的另一种风格在眼前明朗起来:山的性格,在水的荡漾中雄起;河的力量,在山的陪伴下奔腾。
由于诸如捞渔河等河流的纵横交错,使呈贡的水库建设显得别有一种情调。松茂水库算是比较大型的。随后相遇的松毛水库、三坝水库以及一些不知名的水库,虽然面积不大却也将湿地文章做得头头是道。以垂钓者们喜欢光顾的关山水库来说,水面周边的景致就很有观赏性。特别是景色别致的夕阳晚照,绯红的霞光异彩,所形成的柔美瑰丽,水天一色,让傍晚的捞渔河有了另类的朦胧美。一幢幢在梁王山麓、捞渔河畔拔地而起的学校、社区建筑,尽情享受着八面来风,万方清凉。给位于雨花街道下庄社区的关山水库,赋予了城中湖畔游人酔,更喜学海浪花来的诗意。
在捞渔河下段,到处可见的是灿烂的花朵和茂盛的森林,捞渔河交响曲的尾声,因此洋溢起云南植物王国争相比试,此起彼伏的华章。时而姹紫嫣红,时而风姿绰约,时而花团锦簇,时而国色天香……花枝不断,花潮奔涌,伴随那些四季变换容颜的各等树木,让捞渔河更加五彩纷呈,色彩斑斓。
捞渔河的全程都是用绿色生态的美景镶嵌而成的,一路走来,总有关于这山、这水、这方土地的诗句从遥远的历史长廊中悠悠传来:“春看杜鹃花烂漫,夏日凉风送爽来,秋深红枫铺锦绣,冬雪银妆玉瑶台”。“春采蕨菜夏拾菌,秋摘野果冬拨笋”。“国色朝酣酒,天香夜袭衣”……诗和远方,在捞渔河五彩斑斓的画卷中,有形有神,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跟着河流的兴致勃勃,步伐匆匆,我们翻山越岭,过桥淌水,路径蜿蜒,追波逐浪。直到在捞渔河公园目送捞渔河进入滇池。
捞渔河,我终于知道了它你从哪里来?知道了你原本也非壮阔之象。源头的学问,在于你看着它是什么,你就是什么。捞渔河水映春光。其态明媚,其水泱泱,不就是因为源头活水滚滚来,水流千转润心田。也许,这就是捞渔河最想告诉我们的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