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院的《原野》

(2022-11-18 10:36:20)
标签:

话剧

原野

评论

马家大院

庭院话剧

分类: 翠堤飞花


直到演出开始,我还处于质疑中:无论从那个方面说,《原野》风格都不适于在这样的场所演呀!就一个占地面积不过    600平方米的旧宅市井,能够容纳这部剧的体量吗?

开演啦,质疑的思路戛然而止。不知道是因为剧情、还是因为演员?在不知不觉中,一直被这群民间话剧人(鉴于多数演员均已经不在体制内)牵引着,如醉如痴了两个多小时。

当一团烟雾随着火车汽笛的嘶鸣扑面而来时,正好是仇虎自尽、焦大星魂游、金子出逃、焦老太哭天喊地被胶着在一起。一个符号在我的脑海里陡然清晰了:是沉浸式庭院话剧!

尽管在发给观众的说明书上赫然写着“实景体验话剧”,我还是觉得冠以“庭院”更具有特点,更合乎环境,更具备艺术的属性。

于是,在昆明,在这个已经有着百余年历史的马家大院,我看到了一出不同凡响的、具有个性的、昆明版的《原野》。

 

                                          贰 

 

在曹禺先生的剧作中,《雷雨》、《原野》、《日出》绝对是经久不衰的经典。

昆明的雷雨剧社集结了一班喜欢话剧,喜欢演话剧,喜欢演曹禺先生话剧的人,其中不乏在云南话剧界堪称大腕的名家。

若干年前,剧社把曹禺先生的《雷雨》改编成了庭院话剧,一经推出就受到关注,成了热议话题。我是在第20场的时候才去看的这部剧。之前曾经一度疑惑,这班我熟识的业余话剧人能够胜任此剧吗?我甚至不是很相信,《雷雨》的演出可以走得更远,毕竟,包括话剧在内的国内演出市场已经不是很景气。

可是,昆明版的《雷雨》却运势一路看好,演出竟然一发而不可收,至今演到125场还不衰,在业内外引起的强烈反响此起彼伏,成了云南演艺界的“现象级”作品。

比之《雷雨》,《原野》多了些难度。如果说,马家大院和“周家大院”的契合点还相差无几,那么,马家大院要成为“焦家大院”就不太容易。

可是,昆明版《原野》硬是通过对剧本的改编,对演出的创新,在这里燃起了焦家烟火,营造出原野概念。改编兼导演杨耀红堪称话剧界的大腕,退休前执棒云南话剧院时就已经佳作不断,她给昆明版《原野》倾注的智慧让这部经典在马家大院蓬荜生辉。从《雷雨》到《原野》,都体现着她忠实于原著又颇具创新精神的突出风格。


                                             

 

庭院的原生态是演出的基本。对庭院符号的艺术化打造是演出的特色。身临其境却又融入剧中则是考量着演出的魅力。在昆明版《雷雨》之后的昆明版《原野》,继续在做足庭院文章上下功夫,方才有了如此张力。

原剧本中的北方农家的氛围,在昆明的宅院里有了南方市井的味道。这可谓该剧能够抓住人心的关键环节。

因此,在看《原野》的过程中,我感受到的戏剧氛围,整个就是发生在大院(你可以以为是焦家大院)里的悲情故事。说句实话,创作于85年前的作品。如果非要什么都按照那个时代的场景来表演,未必会产生好的效果。刻意于对“庭院”概念上的切磋、研判、实践,直至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这种风格又是与多数受众的赏析水平相契合的),这样,才能与“庭院话剧”匹配。

不由得会想到有的“庭院话剧”,仅只是挂了一个牌子而已。昆明版《原野》出现的首要意义,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沉浸式庭院话剧的范本。

 

                                           

 

随着剧情的发展,我渐入佳境,时而甚至会产生了联想、蒙太奇、共鸣。庭院的力量,让这部85岁高龄的作品依然能够点燃起青春的火焰,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火车汽笛响彻云天,在剧的一头一尾出现,颇有些震撼力,仿佛在宣示:与焦家大院有关的人的命运是多么惊世骇俗。

大院的楼层结构,依照剧情被分割为时序交错的空间,院里院外,区别着家庭一隅与外面世界;“门”的概念被稀释,让大院想追求的通透感获得了说词;庭院通道的巧妙利用,伴随人物的来来往往,在故事延伸的路径中,隐喻着人生的“路口”。用好庭院的所有要素,形成了戏剧冲突的立体舞台。

灯光不同颜色的独具匠心,在忽灭忽亮中,显示着这座大院的时而冷酷时而温馨,时而魔幻时而神奇。其中最明显的标记,是在整个剧情中,大院始终被赋予了昏暗的主色调,很少有通明透亮,凸显了创作者对时代精神,对剧作风格的象征蕴意。

 

                                         

 

话剧姓“话”。《原野》的台词本来就很经典,经过改编后的人物语言,因为大院的环境而有了很多别样的特色。

与剧院舞台不同,大院造就的特殊语境是空旷,是空灵。是语言艺术在没有任何音响设备支持下的自然挥洒。让演员的声音与大院环境匹配起来,这是“庭院话剧”的应有的题中之意。

我看的《原野》是A组演员,阵容和实力笃定了他们在语言表达的独树一帜。由于此剧无所谓谁是主角,因此每一个人物都至关重要,深谙这一点的《原野》剧组,在台词表达上尤其令人称道,可圈可点。

刘伟是我几十年的老朋友,我的视角首先对准了他,是他在演《雷雨》时,把少爷和老爷两个角色中拿捏得很是得心应手。成为《原野》中的焦大星后,尽管戏份产生了重大变化,不再是围绕着其他人物去展开,而要从头到尾只为一个人的命运而倾注全力明显的感到,他刻意回避着大家已经熟悉的电视台主持人的音调痕迹,钻进焦大星这个“皮囊”中,首先是声音的特质,然后是演技的突破,塑造出一个在爱恨情仇漩涡里拼搏挣扎的青年人形象,完成了一位非科班出身演员的华丽转身
    老戏骨邓平在戏里的表现几乎轻车熟路,滴水不漏。凭着对话剧语言掌控炉火纯青,凭着他一辈子的话剧生涯,焦阎王的角色成了全剧的神来之笔一个在原剧本里存在角色,被马家大院版的《原野》复活了。为数不多的几处台词,大有语言旋风的如雷贯耳,声音在庭院深深中的穿透力,足以把这个始终影影绰绰的人物形象十分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反派力量的不可多得,作品主题的画龙点睛,离开了邓平饰演的这个人物将会大为逊色。
    看过刘永明的《打工棚》和几部电视剧,但是大院版的仇虎却让人发现了他的演技爆棚。从舞台上走下来的他,因为与一座大院的相遇,让自己的双脚真正踏在了坚实的土地上。于是,仿佛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他上下自如,纵横潇洒里外驰骋,姿意施展无论是蓬头垢面,铁链锁身的逃犯,还是整装之后,陷入情网的俊男,乃至面对强权毫不畏惧的硬汉,都演绎得精彩不断。而声音的魅力,始终伴随着仇虎强化着庭院话剧的张力

韩丽艳身上久违了前昆明军区国防文工团味道扑面而来。焦老太的性格在对台词的准确把握中频现高潮在庭院这个环境中,确乎更加在意人物话语的个性化,台词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感觉到了把不愧是具有多年话剧舞台历练的老手。而金子的扮演者刘佳的特点,则是她本来就具有的火辣辣的青春气质。一袭红衣的造型,从开始就让人感到了爱情欲火的不可抗拒。尾声里她身后牵出的那一长条红布,更将红色的象征意义推向了高潮。像是一个追求真爱女性的坚强宣示,又像是那些为爱与自由而死的人们的殷殷血脉。如此恢弘的画面传递出的人文底蕴,让大院里顿时吹来了一股宛若原野般辽阔高远的清澈的风,
    惊喜的看到,扮常五爷和白傻子的演员,竟然都是90后。从他们用声音塑造的人物身上,感受到的大多是对传统对经典的神往对那个年代的好奇对自己角色的创意。

 

                                           

 

100年前,马家大院在昆明闹市蓦然而立时,它的主人不会想到,诸如《雷雨》、《原野》这样的戏剧会成为这里的一道风景。大院里经久不衰的演绎着古往今来,涌动着文化泉流,让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有了生动的注脚。

看戏过程中,我多次仰望大院天井上方露出的天空,我默默自语:这一方天穹,不就是原野的星辰大海?不由惊叹,独具昆明传统民居“一颗印”特点的庭院设计,让原野的立意获得了另外一种具象的标识。

从《雷雨》到《原野》,马家大院正屋门头上方悬挂着的那块“景行前哲”的牌匾也成为我的关注点。这是由明代袁凯的《荒园》一诗里“景行先哲”而来。大概意思是,前代的贤哲就是我们必须追行的大路。当《原野》落幕的瞬间,我发现了这句古语的恰到好处。庭院里的一块匾,让艺术的生命盎然生机。

走出马家大院,午夜的风一扫庭院的闭窄,突然感觉到眼前就是一片无垠的原野。比天空和原野更加辽阔的,是人的胸怀。现代人看《原野》,不就是企图得到一点心灵的释然?

 

                                                    2022年11月17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