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人张际亮
高珍华
福州左海公园是一个有浓厚历史文化氛围的乐园,其中一个亮点就是历史名人碑文群。一位建宁人张际亮的雕塑赫然屹立在林则徐等众多历史名人之列,透过他的诗句,似乎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目光望着远方,望着他为之忧国忧民的故土。
我站在张际亮的碑文前,耳畔响起了他那穿透历史风云的声音:“一身不给忧天下,万里无端在眼中。此去倦游惊岁月,古来多难试英雄。闲门长者回车马,远道征人逐塞鸿。回首五云高绝处,应知天末有秋风。”我仿佛看到一位满怀一腔热血的爱国诗人,奔走于朝野之间,疾声呼吁革除弊政,力阻祸国殃民的毒品流入中国。然而,他毕竟位卑言微,权贵们是不会听也不愿听他的声音的。只有那些志士仁人,与他同仇敌忾,忧国忧民。虽然他平生不得志,自嘲是:“十年倦游,半生负气,而甘为道涂仆仆,触风尘之扰扰哉?”但他的爱国情怀终身不渝。
张际亮是闽西北比较偏远的山区小县建宁人,生于清嘉庆四年
(1799—1843),字亨甫,号松寥山人,建宁北乡蓝田(现溪口镇渠村)人。他从小失去母亲,由继母抚育,家境清贫,据他自己说:“三族无仕宦者,亦无富人。”(张际亮《张亨甫全集》)但是,张际亮不仅聪明才智,而且胸怀大志。他十分敬慕古代英雄豪杰,与朋友把酒畅谈时,常常论事慷慨,“有如昔人,所谓生当封侯,死当庙食者。”16岁那年,张际亮作《童言》一卷,因“词理警辟”,被同县熊藉亭选入其所著文集。18岁那年,他出版了诗集《蚕缫集》,名声远播。
他的兄长见他才华出众,便资助他继续读书。张际亮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与道光三、四年间(1823-1824年),两度肄业福州鳌峰书院。因“其为文章,长于议论,能举前世政治得失,治乱之故,其辞气俊伟动人,而于诗尤多激壮。”书院山长、福建声望最高的著名学者兼诗人陈寿棋对张际亮颇为器重。他在写给好友高雨农的信中说:“吾闽近日著作之盛,无过邵武朱梅崖之文、张亨甫之诗,皆足以雄视海内。”
张际亮想通过考取功名,为国出力,为民解危,但因得罪了朝中权贵,屡试不中。他一生中写了大量诗作,自称万首以上。他的诗作表现了两个思想特征,一是敢于大胆议论时政,敢于尖锐抨击当时社会积弊,尤其在揭露、批判当时烟毒泛滥和政治腐败、官吏贪贿成风方面,比较突出、深刻。而且,对整顿当时的河政,也颇为热心,期望有所建树。道光十一年(1831年),赴京都应试,“兆荐而被黜”。他住西山僧寺读书,并与龚自珍、魏源、姚莹、汤鹏等人交往,相互商讨国计民生,“当世利弊得失”。
而他的诗作中的另一种思想特征是忧国忧民,他写了大量诗篇揭露帝国主义利用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罪行。他的诗意气纵横、沉雄悲壮,抒发忧国之情,呼吁中国民众觉醒。“毒土换黄金,千万去中原,岁税复几何,容此丑类尊。”就是较早地反映了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唤醒民众要深知自己的国家与民族面临巨大危机。
张际亮是位天生的大诗人,才气纵横,视野开阔,例如《宿草坪》:“十五年来月,依然照草坪。关山频失路,江海正连营。剑隐秋星气,风兼塞马声。夜长瞻北斗,未敢请长缨。”《壬辰九月出都留别旧交》。他的诗有李白的俊逸爽朗,又有杜甫的沉郁苍凉,他能把这两种最上乘的风格学到手,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风格。他的诗歌在生前已经受到过不少人的称赞和重视。他和林则徐交往密切,林则徐称道他的诗是:“高歌凌白雪,奇句落青天。誉起连城价,名高斗剑篇。”张际亮死后,没有有力的弟子鼓吹,渐渐被人遗忘。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学者郁达夫称道张际亮是驰骋中原纵横全国的大诗人。他忠贞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杰出的才华,为世人所尊重。
张际亮一生在南北漫游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自言平生写诗“万余首”;其诗的风格以俊逸豪宕、激切奔放为主。张际亮主要作品有:《张亨甫全集》(收入文6卷、诗2600多首),《思伯子堂集》(由姚莹整理,收入诗3000多首),《金台残泪记》3卷,《南浦秋波录》3卷。
http://s3/middle/4961b1b7x7321ea31a042&690
爱国诗人张际亮(杨林姗摄)
http://s10/middle/4961b1b7x7f532ba950f9&690
张际亮文集(陈晓星摄)
http://s6/middle/4961b1b7x7f5338861a45&690
张际亮年谱(余剑光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