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的自然流露(五)----读林清玄散文《清欢》《玄想》
(2013-01-30 21:45:23)
标签:
幽梦蓝色365感悟平淡的幸福杂谈 |
分类: 开卷有益 |
感情的自然流露(五)
----读林清玄散文《清欢》《玄想》
真实、自然,应该算是我们对待感情的态度吧!
这本散文集里,作者谈到了许多细致的感情,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甚至是对自然界。而且这些感情似乎也非常自然真诚,对自己的心境有着一种“水到渠成”般的自在。
对自己事业或是理想的真诚流露----在于坚持。
很多人的确是个好人,但是似乎仅限于对他人,他们会不记报酬地关心和帮助他人,往往会忽视自己的真实情感,甚至会忽略自己心中那些原本应该坚持的。
就像我们曾经有过的理想,大多因为主观客观条件的种种而被迫放弃了,但是正像作者所表达的观点一样,有些事不要等,只要努力、尽力去做,事情不怕晚的。
所以,对于我们自身的那些最美好、最本质的愿望,是应该努力去实现的,因为我们需要爱自己,而爱自己就先要从遵循我们的本心真诚的流露开始。
《冰河溶化》
“创作是一条寂寞的路,创作者也多少有寂寞之心,这使创作文学与写作文不同。写作文是为所应然,文学创作是不得不然,所以,文学的心可以突破一切的箝制,四十岁可以开始创作,六十岁何尝不可以。
如果创作的心已经开启,永远不会太迟。
……
有人来问我:‘我想要创作,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才好?’
我说:‘从现在开始!’
不管现在是几月,不管今年是几岁,就在冰河溶化的那一刻开始,写作就是如此,没有什么秘密,把稿纸打开,写下第一个句子;或打开电脑,输入第一个字;结冻的冰就会开始溶化,或者会看见落霞下的玫瑰紫,一河的黄金静静地流过窗前。”
对身边朋友的真诚流露----在于诚挚。
很多时候我们感情的表达会比较内敛,有些时候也许不一定会热烈地表现出来,但是感情这件事儿,是浓是淡都是发自真心,这种感觉自然也是最美的。
《送你一勺西湖水》
“想起从台北出发到大陆之前,一些经常往返的朋友对我说起:‘大陆的青年朋友非常纯朴,但是非常木讷,不善于表达感情。’
走过几个城市之后,才发现完全不是如此,大陆的青年朋友不但十分热情,而且也勇于把心内的情感表达出来。他们在听演讲时掌声特别热烈、笑声格外响亮;他们在向我倾诉时态度诚挚、眼神分外动人,甚至有一位年轻朋友清晨五点钟到山上摘了两束野花,插在我客居旅店的窗前……”
他们的热情就像熊熊的烈火,每天都让我处在感动之中。
我一向认为,一个人如果心中充满了爱,却不懂得如何表达,那不仅自己活在痛苦中,对别人而言,也等于是没有爱一样。所以,内心的情感和外在的表达同等重要。
再深一层地说,如果一个人内心的爱还不够充满,但只要有一点的关怀、一点的善意、一点的温柔,试着把那一点表达出来,久而久之,内心的情感也会因为清晰而深刻,因深刻而充沛了。
对自然界的真诚流露----在于自在。
现在我们人类似乎开始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自然问题,因为我们毕竟和其他生物一样在自然界中共生、共融,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应该是遵循它的本来面貌,顺应其自然、自在的属性,我们可以改造自然界,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来让它变得更好,但是必须要遵循的基础则是“自在”。
这两篇文章就在讲述这样的问题:对待自然之物,就要以自然的态度去做,一是要在时节符合的时候吃相应的果蔬;二是尽可能地“一物全体”地吃掉所有的部分。对待自然之物,就要依据其自然的属性去操作,尊重各种食材的时间和特点,才能更好地吸收。
《一物全体与身土不二》
“伊藤真愚医生的观点,使我想到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吃蔬果,都是连根、连皮地吃。青菜舍不得丢弃菜根,一直到现在,我都觉得加根炒的菠菜最为美味,红色的菠菜根在绿叶中非常好看,可以促进食欲。
西瓜吃完了,西瓜皮洗干净,可以做一道美味的沙拉。若与萝卜同腌,最为美味可口,绿白相间,十分美丽。
冬瓜汤要连皮连子儿去炖,才会好喝。
卤苦瓜更不用说了,几乎是无可丢弃的部分。
回想起来,那样的‘一物全体’,不只是爱物惜物,也是先人留下的生活智慧。
‘身土不二’更是毫无疑义了,从前完全没有进口的食物,我们的食物当然是随着季节取自身边了。夏天大啖荔枝和西瓜,冬天猛吃橘子和枣子,一切不都是那么自然吗?
文学创作也是这个道理。一个最好的作家珍惜一切身边的题材,他一定是本土的,反映他的时代与社会。自然实践了‘身土不二’。他也是‘一切全体’,是从作品、生活、品味、格调、气韵化为一体,文学只是生命的表现方式,正如表情之于心情。”
《不存隔夜之气》
以前,我们请过一位菲律宾佣人,她对中国传统非常有兴趣,不久之后,我们把煮饭、泡茶的事也交给她。
她泡的茶常有一股怪味,询查之后,才知她并不知道不能把隔夜的茶叶拿来泡。
隔夜的茶无法饮用,传说茶多酚或亚硝胺在隔夜产生,甚至发馊、变质、长霉菌,喝了隔夜茶会导致癌症。
这种说法有许多争议,即使隔夜完全无毒、以身体无害,但隔夜的茶,茶香失去、茶味苦涩、茶色在枯黄,茶的本质已完全失去,还比不上一杯开水。
我不饮隔夜的茶,所以每天的最后一件事,就是亲自把茶具清洗干净,明日有明日的茶水。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少数的事物,大部分都是新鲜的好,因此一天事情不必太多,尽量把它完成;一天食物不必太多,最好全部食尽;一天的烦恼不要太多,以便好好品味那些烦恼。
对创作的真诚流露----在于“感悟”。
曾有一度对作者的职业非常崇拜,在我的心目中,他们仿佛成了非常“神奇的人”,因为他们可以写出非常优美的文字,非常感动人的情节。
后来再看书时,更加欣赏他们了,因为他们的思想是如此的宽阔和深远,真的能够感受我们不曾领悟到的美好。
其实很多事、很多景,我们也曾经历过、欣赏到,但是能够感动于那样的景物、领悟出那般真谛,也并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
所以说,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关键也许在于他们对事物的体悟、思考。
《无情眼》
“作为一个文学家,不见得比一般人易感,只是在感动之余,能在情与无情、变与不变、二与不二之间穿梭。在某一个刹那,我们感动不已,就像我看着心爱的孩子,在大海前奔跑、欢叫,想到不久前他们才诞生在这个世界,仿佛一晃眼就懂得快乐、幸福。这使我感动莫名,但我不会立刻书写,或者有一天我能感受到更深的启示,我才会书写。”
《姑婆叶的繁华》
“在寻索着人、景、境之美的旅程中,姑婆叶的美是一种发现,我总相信一切的美都来自于人景境的相应。先有了美的眼睛,才能看见美的景致,人与景相应则生起了境界。
境界不是在什么特别的地方,生命的繁华也没有什么秘密,只是带着有情的心去看生活中的小小流露,讲情、诗心、文学、文采,都来自化平常为神奇之这种繁华吧!”
附:
《最后一泡茶》
“茶人以茶为中心,画出一个忘我的圆周。
剑匠以剑为中心,画出一个舍下生死的圆周。
我是以什么为圆心,又画了多大的圆周呢?
如果我知道自己的中心和圆周,学习了忘我与舍下的智慧,喝过‘一念不生,当下泯绝’的香茶,哪一天跨出圆周,哪一天跨出圆周、离开中心也就能无畏了!
写作的艺术,如果只是文字,与一切无关,作品自然就显现出怯懦与软弱。
如果把写作放在最高的天平,与一切艺术、哲学、思想、觉悟、文明……同气连枝,作品就会开阔而有力量,既可坚强,又能温柔。
作家的信念、生活、思想都与一切有关,这使得作品充满启示,写作也是有趣的事。”
《自序:一发青山》
“生活的有味便是来自广大与细腻,广大谓之‘玄思’,细腻关乎‘妙想’,玄思妙想则来自生活的感动与生命的感通。
我们吃一片面包,想到单是一粒麦子就是几个月的阳光、几个月的风雨,一片面包蕴涵了无数的阳光与风雨。我们品味了面包,是品味了风雨与阳光;我们以面包为食,阳光与风雨都化为我们的生命。
我们偶然看见天边的彩虹,静静地看彩虹横挂天边,彩虹突然从眼睛化入我们的心。想到密宗修行者最终极的成就就是‘虹光化身’,身心灵都化为彩虹的光芒。我们即使不能化为暴光,心中也该有彩虹,有理想可追求,有美梦可向往,我们要活得有光有色,活出许多彩虹。
……
在静止的刹那,在一生一会,玄思生起,妙想涌现,星辰、月光、清风、流云,都在谈美丽的心事:春花、秋月、夏荷、冬雪,都有深深的情意。
创作者在安静中倾听生活,使生命的片刻凝结成永久。
文学家在生活中静观心象,由心象中流出智慧之言。
我们坐在山之顶、云之上,芒花围绕的、茶香流动的大屯山上;我们在花鸟与山岚之间行走,我们聆听山林的万籁也倾听内心的蝉鸣。
玄思是哲学,妙想是诗歌。
诗人的生活,最终要成为诗篇。
哲学家的生活,最终是自己哲学的实践。
散文家的幸运是诗歌与哲学都一起进入生活,如同咖啡的糖与奶,哲学滋养了诗歌,诗歌润泽了哲学。散文家以哲学和诗歌佐茶,又以茶心润泽了枯涩的哲学,唱出动人的诗歌。”
《花果不同时》
“写作的人,是在变与不变之间,在常与无常之隙,寻索那微细的感动。在柠檬花的芳香到柠檬果的酸楚之间,有一个奥妙的转化,潜藏在更深的内在,我希望能不断地去探触、去思索、去感受。
感受与思想的妙境,有时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走过柠檬园,走出荔枝园,谁能想象香甜的荔枝,开花时竟是没有花瓣的?像是仙山点金,荔枝果从天散落!
做为一个文学家,生命的忧郁与时空的焦虑是不可免的,有时,一阵柠檬花香,就会使我们神奇地平息了。
我总是相信,我供奉的那一阵迷离花香,会飘向某个不可知世界的窗前,熏得爸爸妈妈,展颜而笑。
我总是相信,我写过的那些文章,会如雁行蓝天,使某些细腻的心灵,展颜微笑。”
《看风景人》
文学创作之路与人生思索之路,并无送别。少年时代写的伤口仿佛站在桥上,青壮之年像是站在楼上,自己成为自己眼中的网景;到后来,越走越高,坐在山坡上,前半生就像一个随时可以浏览的视窗,宛然在焉。
如果我们保持学习与热情,每一天我们都会站在更高的地方看风景,我们是看风景人,也是风景的一部分。
《窗前的一棵树》
“有一天,文章写累了,我靠在床头沉沉睡去,醒来时,看到丢在垃圾桶的稿子回到了桌上,不仅整整齐齐,而且全用熨斗烫平了。我正在迷惑的时候,母亲听到我起床的声音,端了豆浆和小笼包进来。
尚未等我询问,母亲和蔼地说:‘我今天一大早帮你把垃圾桶的稿纸整理了一下,全用熨斗烫过了。’
‘妈!那些都是写坏了、不要的稿子!’
母亲说:‘我看那些稿纸有的才写几个字,就被揉掉了,大部分都是空白的,非常可惜!那空白的地方还可以再写。’
‘文章开头写坏,就接不下去了。’我说。
母亲正色的说:‘那么你开头就不要写坏,想清楚了再写。不然,你一辈子要浪费多少纸张呢?’
‘妈!稿纸很便宜的。’
母亲抬头望向窗外,对我说:‘你看看窗前的那一棵树,你知道所有的纸都是树木做成的吗?你每天写坏的纸,可能就是砍死一棵树做成的。你如果没有把文章写好,树就白白牺牲了。’
听到母亲的说法,使我心头一震,房间里仿佛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所震慑了。
‘所以,妈妈希望你的文章,都是经过思考才动笔,不要牺牲了树木。’母亲说:‘妈妈也希望你写的文章有比树木更高的价值,否则,你的书那么畅销,每写一本,就要砍掉一座森林啊!’
从那一次以后,我写作的心情变得敬谨,总是深思熟虑才动笔,也从不把写坏的稿纸丢弃,不!是很少有写坏的稿纸了。而且,我的文章也变得简短了,五百次可以完成的文章,绝不写成一千字,这竟逐渐形成了我的创作风格。”
《城墙上擂鼓》
“石板地上、黑砖墙上、店面招牌,甚至人的脸面与表情,都蒙着一尘风沙的锈。有一些历史里精致清雅的事物,只留在县府、票号、博物馆里展览,远离了城中的居民,留在他们身上的只有沧桑的尘灰与生活艰辛的锈迹。
平遥城虽然还活着,住着许多努力生活的人,甚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是一切似乎没有改变,这里的生活可能比魏晋,甚至秦汉,更缺乏着美。
……
我买了一本平遥古城的摄影集,大多是在清晨和黄昏拍摄的,真是美极了。然后我发现它美的原因,整本集子里没有拍到一个人。这使我想到:文化里最美的到底是一个空的城池或者是活着的人呢?如果失去了人的庄严与美,文化又将依附什么而延续呢?
我多么希望像平遥古城这样的地方,人的美好与古城的辉煌互相辉煌,这种辉煌才能让我们真正感受到的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心跳!
那越走越远的鼓声,也带着心跳,流过更久远的时空。”
《在生命的旅途中》
“在每个人生命的旅途中,这种无可奈何的事件是经常发生的,在康德经常散步的树林,在鉴真不断上船、下船的海边,在我们或哭或笑的时刻,在有所准备或措手不及,永远都是在旅途中。
在生命的旅途中,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吧!睛空万里之后,骤然来了一阵急风暴雨,急风暴雨是不终朝的,因此很快又花红柳绿,使我们对生命的变化感叹不已。
在生命的旅途中,每个人也都有这样的经验吧!仰观天上的万里云集,思索着宇宙的广度;俯瞰山下的千仞壁立,测量世界的深度;可吧的是,那深广超越一切,甚至超越我们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