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尊重甚至敬佩的眼光看伴侣(二)----读叶萱小说《纸婚1》
(2011-12-17 23:22:52)
标签:
幽梦蓝色开卷有益爱情感悟感悟随笔朋友情感文化 |
分类: 开卷有益 |
用尊重甚至敬佩的眼光看伴侣(二)
----读叶萱小说《纸婚1》
后来,顾小影婚后陈烨回国,没有当上理想中的音乐家,反而和她成为同一所学校的同事时,两人的情感又有了些许变化。对于这一切,管桐冷静而理智地相信着小影、谨慎而客观地提醒着小影……他们两人也曾在一起看电影,顾小影生病时陈烨也会出现,可是毕竟人们都是在不断地成长中变成成熟,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也不会发生,因为维持爱情需要要彼此的坦诚,维持婚姻更需要理智和智慧。
管桐在大学时代也曾谈过一场恋爱,女友蒋曼琳是著名文艺美学专业的“美女加才女”,可是公主只能和王子在一起,所以虽然管桐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省委办公厅,但却成不了公主的附马。
蒋曼琳与副省长的儿子任职于公安厅政治部的丈夫结婚,也因为这样的原因,她也成了最年轻的人事厅处长。
这次失败的初恋给管桐带来的是失落与无奈,对自己身份地位的无奈,对仅凭个人能力取得工作上的成功的是不够的。
可是,虽然顾小影比他小六岁,但是却在尽力做着理解他、关心他的事情上,也许这点也是吸引他的一个方面。
段斐和孟旭一直非常恩爱,孟旭在家里简直就是“家庭主夫”,可是他们的婚姻结束于孟旭的外遇,他同自己的学生伍筱冰相好,虽然离婚后并没有走到一起,但是伍筱冰完成了自己的毕业,他得到了婚外的自由身。
这段外表幸福美满婚姻解体,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思考:女人为什么非要用“强势”来巩固自己的婚姻、维持自己的爱情;男人为什么要从外面女人眼中的崇敬来找寻自己的尊严?
如果说一个人的出轨不仅是那个人的问题,那么任何一种畸形的婚姻形式是不是源于当事人自身的弱点呢?
最后,必须介绍作者叶萱,80年代生,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做过教师、警察、公务员……现从事女性理论研究工作。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曾获“2007年度冰心儿童图书奖”。已出版《别离歌》、《你在我的左手边》、《十年花开》、《学会忽略学会忘记》、《同桌的距离有多远》。
附:
“顾小影永远都会记得那天的情景----红土高原浓密的阳光下,绿树染上金色的光晕,那个穿白衬衣、戴眼镜的男人快步向她走来的刹那,她终于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任其扑簌簌地落下来。
和风里,当她委屈而瑟缩地从花坛一侧缓缓站起,身上的浅色T恤不知道沾到了哪个乘客的血迹,在阳光下呈现出一片触目惊心的紫褐色,令管桐倒吸一口冷气!
他三步并作两步走到顾小影跟前,顾不上废话,只是着急地、一迭声地问:‘伤到哪里了?严重不严重?’
见顾小影只是无比委屈地看着他不说话,他微微弯下腰,一只手小心翼翼地握住她包了绷带的手腕,另一只手轻轻拨开她的刘海,心疼地看着她额头上大片的擦伤问:‘疼不疼?说话啊小影,你哪里难受?’
他温暖的手掌抚着她的额头,看着她的眼睛,声音轻轻的,唯恐吓到她:‘乖,我来了,不要害怕,是我啊。’
顾小影看着他的眼睛,看到他眼神里的那些焦急,也看出那些强自克制。她心一酸,眼泪一滴滴无声地落下来。
看在管桐眼里,这眼泪却令他无比心疼。他用手一点点蹭着顾小影脸上的灰迹,恨不得能把她抱在怀里,用他紧张地心跳告诉她:有他在,她再也不用害怕了!
可是他还要顾忌着,唯恐吓坏了她。”
“那时候,她和管桐,他们像所有恋人那样,一点点经历了从相识到相知,从试探到接触,从牵手到亲吻的全过程。近两年的时间里,他们也曾经依次走过每一个心动的步骤。那年那月,他们是真的相爱,是真的迫不及待想要与对方生活在一起,故而才会手牵手,一起走向婚姻。”
“她只比顾小影的妈妈大两岁,可是看上去,却老了十年。
就是这样一个女人,从出生到成长,没有青春,转眼老迈。她很少说话,眼睛里写满了麻木的平静,她握紧顾小影的手时,顾小影能感受到她掌心的老茧、粗糙的皮肤,从顾小影年轻的手掌上掠过。
而谢家蓉,只是这么握着顾小影的手,用那样温和、那样恳切、那样欣喜,甚至带一点点瑟缩与畏惧的目光,嘱咐她:‘再来啊!’
顾小影点头,反握紧谢家蓉的手。”
“决定嫁给一个人,只需一时的勇气;守护一场婚姻,却需要一辈子的倾尽全力。因为,从一开始,爱情就是一件浪漫的事,而婚姻,却是一件庄严的事。”
“每个男人都是要通过婚姻来成长,来懂得生活到底是怎样柴米油盐、琐碎不堪;每个女人也都要通过婚姻来成长,来懂得什么叫责任,什么叫宽容,什么叫见怪不奴才……”
“嫁人不仅是嫁给一个男人,也是嫁给一个家庭。”
“老婆做的饭未必是这世上最好吃的饭,却一定是世上最温暖的饭!”
“恋爱和结婚是不一样的----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恋爱使优点扩大化,而婚姻使缺点扩大化。”
“有时候,婚姻的缘起,除了爱情,或许还有最现实不过的相依为命。”
“你最后选定了要一起走下去,并真的在同行的过程中相扶相持、白头到老的那个人,未必是这世上最好、最优秀的那个人,却一定是最适合你的那个人。往往,婚姻中,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