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爱情发现生活感悟健康亲情亲情友情情感文化休闲杂谈 |
分类: 开卷有益 |
让你内心充满力量的书(一)
——读裴玲编著《心灵鸡汤
每次到图书馆借书,我都会借一本“励志书”,也许是自己的内心需要一种力量,需要把书本带给我的力量传递到内心去。
一次和朋友聊天,我们当时非常感慨有时候,一些“面和心不和的人”会一起逛街,她轻轻叹了口气:“也许我们都受不住寂寞吧!”可能在外表,或是在工作中,我们也许表现得如何坚强,但是静下来,也许真的需要有一种力量支撑一下,需要有一些朋友“团聚”一下。
所以,励志书也许就在这种情况下充当了我的“朋友”,来派遣我的“寂寞”,输送给我“力量”吧!
在这部书中分八辑来记述:
在它的前言中,说这本《心灵鸡汤
说起来似乎有些“千篇一律”,可是什么事情都应该辩证地看,如果读书的人能够“积极”地把内容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这部书就是对他“有用”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受用一生”甚至都不为过!
《前言》中最吸引我的是这句话:
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说:“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所以说,我们每个人心态的改变,往往就是命运的改变。在我们无法改变外界的大多时候,改变自己则是最好的方法;在我们无法改变他人对我们的评价时,改变自己的想法、变成切实可行的行为,则是最好的做法!
第一辑:没有谁能垄断幸福和快乐
我们在生活中能否获得快乐,并不在于我们身处何方,也不在于我们拥有什么,更不在于我们是怎样的出身,而只在于我们的心灵所达到的境界。
《最快乐的人是自己》
“……
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成为最快乐的人呢?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可以用以下方法。
自己创造快乐。获得快乐的方法有多种,而自己去创造快乐就是一种最简单、最快捷的方法。创造快乐可以从五个方面去做:
‘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这是一种有益身心健康的心理防卫机制。当你在事业、婚姻上不心人意时,当你在工作中没有受到重视时,当你因身体缺陷遭遇嘲笑而不开心时,你不妨学会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调适一下你失衡的心理,营造一个豁达、开朗、坦然的心理氛围。
随遇而安法。这是获得快乐的一种简便方式。遇事总能满足,烦恼就少,心理压力也相应在减小。天灾人祸、生老病死都会不期而至,以随遇而安的心境去面对生活,你就能拥有心灵的宁静与安祥。
难得糊涂法。这是心理环境免遭侵蚀的保护膜。在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上‘糊涂’一点,无疑能提高心理随能力,避免不必要的精神痛楚和心理困惑。有这保护膜,会使你处乱不惊,处烦不忧,以恬淡平和的心境对待生活中的各种紧张事件。
宣泄积郁法。心理学家认为,宣泄是人的一种政党的心理和生理需要,比如悲伤、忧郁时,可以找朋友倾诉,也可以做自己喜欢的运动,或是到野外大喊几下,既能呼吸新鲜空气,又能宣泄积郁。
幽默人生法。这是心理环境的‘调适器’。当你受挫折或处于紧张的环境中时,可以用幽默化解困境,维持心态平衡与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能使沉重的心境变得豁达、开朗。
重视今天,不为明天而烦恼。
这是心理学家认为能让自己快乐的另一个简单法则,如果我们照着做,在消除忧患的同时,还能大量地增加自己的快乐。
重视今天,我要快乐生活。假如林肯所说的‘大部分人只要下定决心就能很快乐’这句话是对的,那么快乐来自于内心,而不是存在于外在。
重视今天,我要让自己去适应一切。试着去调整一切来适应我的想法,我要为良好的心态来面对我的家庭、我的事业。
重视今天,我要爱护我的身体。我要善待自己,爱护自己。要多运动,不忽视它,使它成为我获取成功的基础。
重视今天,我要用三件事来净化我的灵魂。要别人做件好事,另外要做两件自己不愿做但对别人很重要的事情。
重视今天,我要做个讨人喜欢的人。外表要整洁,衣服要得体,说话要温和,行为要优雅,丝毫不在乎别人的毁誉。对任何事情都不无原则地挑剔,也不故意干涉或教训别人。
重视今天,要制定下一个计划。我要写下每一个钟点该做什么。也许不会完全按照计划去做,但还是要制定好这个计划,这样至少可以避免两种缺点----犹豫不决和过分仓促。
重视今天,心中没有任何畏惧。不要害怕自己不能获得快乐,要学会去享受美的一切,去爱,并相信自己所爱的人也有爱心。
当你掌握了以上创造快乐的方法时,你就能时常感受到快乐,你就能体会到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昨天和书记聊天,她说:“幸福是一种感觉。”的确如此,那么快乐则是更为接近我们内心的东西,如果说幸福是可以把握的,那么快乐竟然是可以“做”到的。有时候,我们心态不好、情绪不佳,并不是出了多么大的事情,发生了多么重大的问题,有时只是一件小小的事情、一个小小的念头!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事情都不只有“正”“反”两方面,即使最“不好”的事情里,也有让我们快乐和高兴的地方,“人一定要对得起自己,要善待自己!”
这里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的内心快乐、充满阳光!
《不攀比,让快乐自然涌动》
“……
最后,这位心理学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攀比是烦恼的根源,那些心态平和、容易满足、不攀不比,安心过自己的日子的人才是最快乐的人。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爱攀比的思想呢?
换一种思维模式。
有一点点攀比心并不是坏事,它能促使我们上进,但过度则不妥。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即把眼光放低一些,多往下比,多与自己不如意的过去比,这样会对目前的情况产生一种满足感,这样生活中就会多一分快乐。
转移注意力的重心。
当我们把注意力从与他人攀比上,转移到学习或工作上时,烦恼就会大为减少。在物质方面,应该和不如自己的身边人相比,那么就不会有失落感,而且当你把精力放在学习和工作上时,因这方面你就能取得别人无法取得的成绩,成为被别人羡慕的对象,这时你就会觉得生活的充实远比盲目的攀比重要得多。
调整自己的心态。
适当地节制自己的需要,不要让自己追求无穷无尽的欲望,追求无限的拥有。当你拥有一种改变寡欲、知足常乐的心境时,才会使自己的心灵变得清静、安闲、健康,从而真正地从已经拥有的东西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这样,你的心情就会变得豁达、开朗,并充满了快乐。
适当地给自己一些奖励。
当自己在学习、工作上取得一定成绩时,可以给自己一点点奖励,给自己买一件衣服,去看一场电影,听一场音乐会,吃了顿大餐……从而逐步消除对物质的一味追求、互相攀比、爱慕虚荣等不健康心理。”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沉浸在“攀比”中。也许是源于从小的家庭教育,总是让我去当“第一”,在学习上、工作中,一定要当最好的。如果从积极意义上说,可以培养我们的上进心;如果从消极意义上说,也可以打击我们的自信心。因为毕竟“人无完人”,我们总是在有意无意间去找一个“参照物”去“比”,也许我们和他的差距真的很大,但是这种“比”,尽管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们上进的动力,同时也会成为我们失落的原因。
所以,“一味的攀比”是不可取的,有意识地努力则是我们需要的。
我们可以向优秀的人学习,但是不要“陷入”无意义的“比”中,最后让这种“攀比”成为自己不快乐的根源。
《别让过去的不幸困扰你》
“……的确,过去的一切只能代表过去,未来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张白纸,如何书写自己的人生,还得看我们自己。如果你总是后悔以前做过的事,或是被过去不幸的事情所包围,那么,过去的一切不如意就会一直困扰你,使你无法享受生活,也无法感受快乐。
西方有这样一句谚语:‘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是的,牛奶被打翻了,漏光了。看着被打翻的牛奶,你是选择哭泣,还是去做点其他高兴的,有益的事?记住,牛奶被打翻已成事实,不可能被重新装回瓶中,我们惟一能做的就是找出教训,然后忘掉这些不愉快。同样的道理,人生也有许多不愉快的事情,我们既然无法改变它,就不如忘掉它;有可能去补救的,抓住最后的机会。后悔、埋怨、消沉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使我们的心情更沉重。”
“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这句话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当时无论听起来还是做起来都非常容易,似乎觉得是一种“洒脱”的表现。因为我不在乎这些!
可是现在——别说做起来,就是听到后都会觉得“沉重”。不知道是不是和年龄大了有关,对事情缺少了过去的种“洒脱”。因为有了“吃老本”的思想,因为有了“怕困难”的顾虑……也许这些让我们畏首畏尾,缺少“闯劲儿”。
有时并不喜欢现在的自己,有人说我不像过去那么“积极”“可爱”;我那时还觉得那是因为自己的“成熟”,不能像过过去那么“没心没肺”。可是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好像是块“橡皮泥”,没有自己的理想,没有自己的“冲劲儿”,别人怎么说,自己也懒得辩解;别人怎么对我,自己也愿意“服从”。突然觉得这样的自己仿佛缺少了些什么,也许是活力、也许是目标?似乎都不太对。
我想也许是缺少了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忘掉过去的决心。有些时候觉得自己已经“忘掉”过去了,其实并不是这样,也许只是把它们小心翼翼地“封存”起来,不是“忘掉”而是“逃避”。
“过去”应该像牛奶一样,无论杯子还是牛奶,都要完全打翻,不能使用、不能保存、不能妄图重新装回瓶子……这需要一种决心和信心,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和“过去”决裂,才能有必须重新开始的勇气和决心!
所以,我们要勇于和“过去”说“再见”,敢于自己将杯子再次打翻,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感到牛奶的珍贵,才会重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