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7/mw690/001ljiW2ty6P6AeEFXo26&690
2015年1月,苍山落雪。
1、
在苍山下寄居,听雪算是缘由之一。
苍山曾经终年积雪,“苍山雪”为大理名胜之一,古城曾有“六月卖雪”的旧俗。
六月,当地人上苍山采来积雪,撒上蜂蜜或糖,卖给商旅行人,消暑解渴,风行千年。
洱海水、十八溪水都是苍山雪消融后的天工造化。
古人曾以无数美好的诗句礼赞过苍山雪,
我能记得起来的,诸如:“苍山有雪峰已老”这样的名句,
还有惜墨如金的担当禅师也曾写下:“囊中带得苍山雪,盛暑归家也觉寒”的诗章,
苍山雪,还担当了另外一个角色——吊客。
唐朝和南诏,天宝争战,二十万唐军全军覆没,元帅沉江。
战争的直接发起者唐相杨国忠却向唐玄宗上奏称,战争大捷。欺君欺民,混淆天听。
南诏收集阵亡将士尸骨,葬于西洱河畔,后人称为“万人冢”。南诏王为李宓建祠祭祀,享受血食。
但阵亡将士,怨气太重,魂神不安,常常聚众夜哭,血雨腥风鬼唱歌。
野史记载:“厉鬼夜出,击杀行人”。
数百年未能平息。
直到明朝,云南总兵官邓之龙路过下关,遇天宝战死怨鬼聚众而哭,大痛之余,写诗吊慰:
唐将南征以捷闻
谁怜枯骨卧黄昏
唯有苍山公道雪
年年披白吊忠魂
冤魂遂得安息,不再悲号!
2、
无论是哲人的咏叹,禅者的相印,还是武士的悲悯,苍山雪在笔墨上或是口耳传诵里,飘洒了千百年。
大雪,看起来很美,但风雪中,还是有温暖的心怀。
我曾在苍山里游走,见过一些废墟,老人告诉我,这叫救命房,
雪天里,给入山樵采或狩猎的提供歇脚安居的住所,不过,这年头,禁采伐和狩猎。
救命房已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就渐渐废弃。我想,多年以后,这些废墟,也会被野花和山竹覆盖,看不到原有的模样。
但精神却在传续着。
桃溪山谷,有个爱酒的才子,叫济敏,我们相熟,昨天大雪落满山岗,他在雪地里撒上玉米,怕觅食的鸟儿们饿死。
看到这一幕,我很感动,因为几乎在同一时刻,我在平台上也撒下米,因为常有来鸟雀和迷路的鸽子来觅食。
3、
终年积雪的山景,已消失了很多年。
刚回苍山时,雪都很难再见到,只有冬天或是初春,苍山才会白头。
也许是天公作美,去年和今年,下了两场透实的,不光是苍山,连坝子里都盖上了雪衣。
每年,只要下雪,我都会写首小诗,说说我心底稍微生发的一丝快乐。
有个师兄在苍山下,造了个院子,大门请我写个对联,我写下:冷月眠洱海;晴雪点苍山。
她请人刻好,相宜那山水里的院子。她后来出家了,穿起袈裟,云水一路,僧俗有别,我再也没见过她。
4、
2014年大雪,写下:天龙一朝披战甲,波旬百万尽休兵。
今年大雪, 又写下:大雪如刀落,荡尽众妖魔。还多了一句:何日再披飞龙甲,收拾神州旧河山。
有人说,写的是反诗,是的,确实是反诗,是反生死轮回的,反自己,不反别人。
有人说,你胸中尽是杀气,是的,我胸中不平,杀气很盛,不过我一直在消融合和对付,所以曾写过:“借佛莲花手,紧按胸中刀”。
给我点时间,慢慢来,诸佛和未来佛们。
其实,我喜欢大雪,正如我喜欢月光,只有在这样的时刻,天地才会显现出澄净的大美,一改平日的喧嚣。
5、
煮雪烧茶,是风雅的事。
有位江南的女子,说请我帮她储一罐雪水,等她过来煮水喝。
我说好,会从兰若寺前的梅花上,采集一点给您存着,问题是第一场雪,我们平日是不吃的。
其中缘由我不知道。
小时候,遇到下雪,除了堆雪人打雪仗,吃雪是少有的乐事,抓一大把雪,问奶奶要点红糖,拌起吃,香甜可口。
几年前,在鸡足山也有吃雪的经历,后山很高,几乎每年都有积雪,住山僧和我经常从树枝上采来,放到茶壶里烧开,就可以煮茶或是冲咖啡了。
6、
曾在秦岭太白山冰洞里苦修过的太白隐者和我说:苍山如果没有雪,那山神就死了。
我想想也是,苍山雪不光滋润了山中的草木和野兽,洱海西岸的田园和苍生也蒙其恩养。
如果,雪没了,溪水枯竭,山脚下的田园和人烟,或许会渐渐消失的吧,
当然,还有诗人灵感,歌者的喉咙,禅和子的放旷,山神庙的香火。
“十年听风处,苍山雪一楼”。
愿山与雪,长相依,不相离。
加载中,请稍候......